业主小名片
姓名:John Chu
年龄:>65
职业:退休
来加时间:10年
寻屋时间:2年
物业小档案
房屋类型:独立屋
地点:靠近鹿湖(Deer Lake),接近Canada Way和Burris 街
房屋面积:2900呎
房屋结构:2层
上层:1 Living Room、1 Kitchen、 1 Dining、1 Family Room、1 Master bedroom、2 Bedroom
下层:1 Living Room、1 Recreation Room、2 Bedroom、1 Laundry
业主感受:房子空间大、地段好、交通便捷、社区环境优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时间,John一家终于找到这栋全家都满意的房子。
有些人买房,好像买把青菜萝卜,看了就买。但对于John Chu一家而言,却是一趟长达两年的漫长旅程,历经了大温房市火热,日本311地震后的不正常成长,John一家从开始满心希望可以迅速找到理想的家,变成了气馁,家中也开了无数次的会议,终于找到一个初时不甚满意,但最后满心欢喜的房子,这当中或有妥协,但也是全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原以为可速战速决家人怕吵而烟消云散
“打开后窗之后,这房子应该会很吵”。妻子的一席话,成为了John一家两年找房之旅的起点。在北温的公寓住了超过13年,John早就有了搬家的意思,到了2010年想法变成了实际的行动。他找了一位地产经纪,开始搜寻理想的房屋,而区域则锁定在本拿比市。也没太特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儿子说:“本拿比市的交通四通八达,而且到温哥华不需要过桥”,因此一家人放弃了对列治文、素里等地的考虑,专心地在本拿比寻屋。
2010年初大温的房市虽热,但不到离谱的地步,且当时放盘较多,属于买家市场。在一条街上走一遭,可以看见超过10个以上的卖楼,或是Open House的牌子,因此John对于很快找到一栋满意的房子充满信心,认为在2010年一定搞得定。
他们看的第一栋房子,位置在Lougheed公路和Government路之间,房子面积大且气派,附近环境优良,当时John和妻子Mavis都有心动之感,而且价格不超过80万加元(这也是2010年的正常卖价)。买房子的进程看似很顺利,第一栋就达到理想中的标准。
回家后两夫妻和子女谈到这栋房屋,讲得眉飞色舞,连哪个房间归谁,哪个厅室用来唱卡拉OK或是放乐器都说好了,彷佛隔天就要下offer,一个月后就要住进去。但第二天兴奋之情过后,心细的Mavis突然想到一件事。虽然那栋房屋的后方是树林,但只要透过林子看去,可以看到Skytrain千禧线的轨道。
挖莲藕是一串接一串,Mavis想起房屋靠近Skytrain,又想到了当天他和John参观屋子时,许多窗户都是打开的,唯独通向后院的窗户和门都关上,但她仍然可在屋内偶而听到列车经过的声音。Mavis怀疑这栋房屋可能比较吵,不想被吵到就必须把后方的门窗关上。想到这里,两夫妻对于那栋房屋的热情一下降了不少,冷静下来后决定让儿子再开车去一趟。这一次他们发现,不用进屋,在屋前的街道,Skytrain的呼啸声听得真真切切。买屋的意愿,在那一刻烟消云散了。
家人各有坚持 找理想房难难难
第一栋房屋没买成,John并不感到很失望,毕竟本拿比地大,放盘的房屋到处都是,价格也较温哥华合理,此时他对在一年内找到房子还是很有信心。同时John让地产经纪将寻屋的范围放大,不论是本拿比北区或是南区都可以,而自己也上地产网站寻屋,看看哪些较为理想的屋子在周末有Open House。一家人一起去看看,选出来的房子一定是最好的。
但在之后半年,从每个周末看Open House的经验中,John有时会想,“是不是我自己决定会比较快呢?”。因为一家四口对房子的观感和考虑都不同,意见比想象中的更难以整合。例如一栋在Canada Way和Welsley街附近的房屋,John觉得虽然旧了点,但整体上还不错,院子也不小,可以考虑。但儿子CK就说了句:「太斜了」。原来这栋房屋是在Canada Way以北,也就是地势下坡区,加上房子两旁没有直通Canada Way的道路,必须绕一圈才出得去,因此CK考虑冬天下雪时,别说开车,就算是步行,看到铺着厚雪的斜坡步道,大概也只能兴叹了,这栋房子也因此遭到了否决。
还有一回一家人来到了在靠近本拿比山Burnwood Dr.附近的一间房子,John利用网站查找时,就对这间屋子很有兴趣,因为它够气派!不但房间大,连浴室都大得令人难以置信,那会儿他心里都已经有买定了的想法。但看完后,John又被家人泼了冷水:首先是妻子和女儿都对房屋的外观有意见,尤其进大门要先爬段狭窄到匪夷所思的楼梯,而后巷进入停车场的角度却也大得异常,就算不踩油门,车子都能直接滑冲进去。儿子则仍是顾虑到该屋的地势高,冬天下雪开车恐怕较不方便,因此也兴趣寡然,就这样,又一栋房屋遭到“枪毙”。
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类似的事情不断上演,家里某人有兴趣的房屋,会被另一个人以某种理由否决,另一个人喜欢的又被其它理由否决。虽然不致于争吵,但毕竟意见不一致,气氛也算不上愉快。直至暑假快结束的某个周末,一家人再度燃起看房买房的兴趣。
理想房屋出现 无缘只能说再见
某天John一家人如常看Open House,在经过Linden街时,看到一栋插Open House牌的房屋。由于John并未在网上看到该屋的数据,所以对于房屋内部毫无概念,一家人看还有点时间(Open House一般是下午2时至4时),决定进到屋里逛逛,这一看,就看出了惊喜。屋子的门面虽然不大,但入内却藏有千秋,不但宽敞挑高,略带古典味的内墙和楼梯也让人相当喜爱。
尽管整体价格略超过预算,但房屋有三层且面积大,因此John一家认为将底层分租出去也无彷,这样一来可以用租金弥补超出的预算。此外这个区域交通方便,便于一双儿女上下班。
全家都对屋子有兴趣,看来只是下offer的问题了。但此时出现了一个变数。当John与Mavis和亲戚闲聊,表达对该屋有兴趣时,亲戚热心表示她会找相熟的地产经纪,请对方查查房屋资料。结果这名地产经纪带回了一个很令人讶异的信息:这间屋子是“古迹屋 Heritage House”,不但不可以大改,而且会有很多繁琐的规定,不宜购买。John和妻子感到失望,认为与这栋房屋失之交臂很可惜。
但John的儿子CK对这个说法却很存疑,因为房屋所在区域历史也不过几十年,哪来的“古迹”啊。John觉得有道理,因此请自己的地产经纪查询,结果出来令人啼笑皆非,原来这栋房屋是“古迹风格”,而非真古迹。
John一家再启买屋希望,但没想到就在他们犹豫的那个星期,竟然有人下offer,而且屋主也接受了。
这对John一家绝对是个打击,一家人甚至还幻想该位买家的贷款下不来就好了,但最终房屋易主,John一家人也只能大叹和房子无缘了。之后John全家看房兴致意兴阑珊,加上秋冬已至,John也打算和妻子回家乡过年,因此决定结束2010年的看房之旅,把希望放在2011年。
日本大地震拉升大温房价,房市混乱难入手
John和妻子原本定在2011年4月回到加拿大,心想房市应该还不会出现太大变化,可以再慢慢寻找理想房屋。但3.11的日本大地震,却让大温房市摇得七荤八素,原本集中在列治文市和温哥华西区的买房热潮瞬间转向了本拿比,让John的买房大计几乎被震垮,儿子CK也立即打电话告诉父母说2011年的买房策略一定要改变,以往的坚持必须要适当放宽,不然就真的买不到房子了。
John原本还怀疑这股本拿比房市热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但回到加��大后,发现情况果然超乎想象。他查看地产网站,发现许多房子都是高出政府估价20万甚至到40万推出市场,而每一个Open House都是络绎不绝。人来人往,一些地段较好的房屋甚至有超过10组人下offer,当中有人不用验屋,有人一口气提价个10万,个个都好像势在必得,连John的房屋经纪都提醒他,做好今年买不到房子的心理准备。
John一家一度尝试将触角伸往高贵林市,看了几栋不错的房屋,但妻子认为太远了,最后一家人还是把目标摆在本拿比市,并且将范围从本拿比全市,缩小至1号国道以南,以Sperling街为中心点。但缩小目标的结果就是可以选择的房屋不多。接下来的四个月,John一家虽然如常看房,但大多兴趣不大。
John还观察到一个怪现象,有些房屋推出一阵子因屋龄太老或是地点偏僻,下offer的数量不多,且买方出价都仅较屋主希望的价格略高,结果屋主将房屋收回后竟较原本价格高出10多万再上市,结果仍是乏人问津,John对于屋主的想法也很不理解。但他很快的发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很普遍,许多屋主一口气提升屋价,但买家并不买帐,双方展开一种拉锯战,成为2011年房市的一项特色。
一日,John一家参观了靠近铁道镇商场(Metrotown)附近的一间房屋,看了觉得相当眼熟,原来在2010年这栋房屋也曾经放盘,当时因为屋内情况不太好,虽然房价不高,但John一家并未考虑。 时隔一年再参观同一栋房屋,John一家都感到颇为讶异,虽然房屋外观并未改变,但内部却大肆装修宛若新房,与一年前的颓败模样有天壤之别,参观者也是络绎不绝,连John都说如果去年房屋是这模样,大概早就下手了。
房屋装潢了,价格也自然大大的不同,一年前80万,一年后屋主开价近百万,当时在门口接待的经纪私下说应该会破百万加点零头。最后的成交价让经纪都大跌眼镜:120万!同一栋房屋一年差别40万元,也只能用匪夷所思形容了。
要知道,并非个个房屋都是疯狂加价。某个周六John一家经过了一间在Edmonds街附近的房屋,虽然面积较小,但周围环境不错,且交通方便,看着牌子写周日1点半到4点Open House,夫妻俩决定隔日回来看看,但当他们在周日下午约2时半到了屋前时,却发觉大门紧闭,也没有任何人参观,心里感觉奇怪。隔一会儿一名男子开门,John以为是参观者,准备跟着入内却被对方阻止,原来男子是这间房屋的经纪,他只简单地说不Open了,房子已经卖了。
扑了空的John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房屋才刚Open一小时,竟然就有人买。他当场觉得一定是有人炒楼,屋主看到价好就马上售出。两星期后看出炉的成交价,John愣了一愣,因为价格只比屋主开出的原价多了一万元,他至今仍对屋主只高出一万,连Open House还没结束就马上接受offer的想法不能理解,他还猜想说,是不是卖给亲戚或朋友了?
房市中充满的各种不可预期现象,逼得John有了“不和他们玩了”的想法。这样一来压力反而少了,反正没时间看房,就在家里查资料,有时间就出去看看,权当是遛弯散步,顺道全家再聚个餐。在看房的过程中,他们目睹了不少平时看不到的事,例如某家人的家犬因为癌症而截肢;有些屋主自己当起经纪介绍房屋,还会烤饼干给来访者吃;也有屋主会和参观者聊天,说自己是因为儿女嫁娶才决定换房等。这些观察让他们对人生多了一些感悟。
宽大的院子也给这栋房子加分不少。
网络照片不起眼,偶然经过却定情
某日John一家人在Canada Way靠近Allman街的附近看了一栋住宅,因为超出预算,本来决定pass掉打道回府。以为又是白跑了,但在经过Canada Way和Burris街时附近时,儿子CK发现一栋房屋插牌,决定停下车看看。John和太太绕了房子走了一圈,记下了牌子上地产经纪的电话,突然想到自己曾经在哪里看过这间屋子,但因为没相中房子的外形,就不再多想。
回家后,儿子说这栋房屋位置好,交通方便,还是应该入内看看。因此John决定请自己的经纪与对方的经纪连络,约下周参观。一家人隔周看过房屋后,John和儿子都尚为满意,内部房间宽敞,院子面积搭,应算理想。但妻子和女儿对于外观不甚满意,当天回家后,全家进行了深入讨论。
Mavis承认因为不太喜欢屋子的外观,所以当时进入参观时也因兴趣不大而并没有细看,对于屋子的印象模糊,女儿的想法也是如此。但儿子CK认为这栋房屋的地段佳,不论是周围的Deer Lake公园、市政府,或是铁道镇商场都可步行或是公交车直达,对于父母外出购物相当方便,此外搭乘公交和开车前往温哥华上班也很方便,因此强烈认为应该买下这栋房屋。
房子门口绿树成荫。
可能是时机真的已经成熟了,原本对外观不喜的Mavis也渐渐不再那么坚持,并开始了解这栋屋子好的地方。外观只要经过粉刷油漆就可改变,而通过研究公交地图,发现这栋房屋的交通方便度确实超过以往所看的房屋,加上在混乱的房市中,这间屋子的价格仍然公道,终于全家下了决定,买下这栋房屋,为近两年的找房之旅画下了句点。
两个星期后验屋师检验后,确认房屋没有问题,可以安心购买,John心里的大石终于可以放下。而随着验屋师检验时一家人再度参观屋子,Mavis笑着说上次看屋时心里有成见,只是随便看看,这一次仔细看过后,发现屋子真的是“越看越喜欢”,而且周围环境整齐清雅,看来是作了正确的决定。现在房屋买了,接下来就是要忙着搬家了。
对于John一家而言,两年的看屋经验或许辛苦,当中也出现了埋怨和遗憾,但当全家获得共识,找到理想房屋的那一刻,再多的辛苦也值得了。毕竟这栋房屋昰全家精挑细选后的决定,凝聚了全家的共识。在一栋全家都爱上的房子里过日子,该有多么的惬意!
John的购房感悟:
-近一年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不寻常的变化,尤其在日本3.11大地震后,本拿比房房价增长太过迅速,部分屋价颇不合理,高出政府公告达40万。部分房屋推出市场后三个月,屋主也未降价,形成卖家和买家僵持的局面
-买房是件大事情,最好还是能权衡全家人的意见。看房挑房心态要好,不必操之过急,相信最适合自己的一定会出现。但也要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做出相应调整,放弃不必要的坚持。
社区内街道整洁,环境优雅。
不远处的 Deer Lake公园,是全家人休闲散步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