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斑点 引来虐儿疑云
记得1982年初来加拿大时,我在医院的妇产科工作,那时的华人并不多,所以本地医护人员接触华人婴儿的机会也较少。华人的初生婴儿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很多时会在臀部出现一大片深青蓝色的蒙古斑点 (Mongolian Spot),而每当本地人看到这些斑点时,都会大惊小怪地前来观看。(其实,这种斑点不单出现在华人婴孩身上,凡是有色人种都有出现蒙古斑点的可能。)
医院的同事告诉我,很多年前多伦多曾因为这种青蓝色的斑点,而引出了轩然大波。话说当时有一对从中国移民到多伦多的夫妇,有一天带着他们两个月大、正发高烧的儿子到急症室求医。医生护士立刻脱去孩子的衣服降温,随即发现孩子背部及臀部均有很明显的青蓝色斑点。顿时间,他们觉得事不寻常,认为该小孩一定是受到虐待,所以立即通知社会福利部,不让夫妇把孩子带走,且要暂时交由社会福利部看管。最终,这对求医的夫妇还要接受法庭审讯。
由于他们英语不通,有理也说不清,真是欲哭无泪!一向视子如命根的父母,又岂会虐儿呢?他们只好费尽唇舌向医护人员解释,可是那些医务人员从未见过蒙古斑点,自然不接受解释,坚持交给法庭处理。夫妇俩不单要与孩子分隔,更无端惹上官非,只好四处求助,苦不堪言。
幸好,当时有一位已经煺休,且曾在臺湾、香港等地行医的宣教医生,愿意为这对华人夫妇出来作证,拿出医科书籍,证明这种蒙古斑点在初生婴孩(特别是有色人种的婴孩)身上出现是很正常的现象,几经艰苦,孩子终于安全回家,一家团聚。
从这事件看到,因为医务人员的「无知」,致令无辜的父母受苦。经此一役,在医学教科书、医护课程和实习教学时,也特别将之提出来,好让每个医务人员也认识蒙古斑点,以免同类误会发生。在这件事上,这对华人夫妇确是付出了「有价值的代价」,因为事件让那些专业人员学懂了要持开放的态度,增加对不同病徵的研究,避免同样不幸事情发生。
文化差异 险酿示威暴动
另一件因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而引发的事件,正发生在爱明顿。多年前,环境卫生部其中一个负责食物安全的部门,不时会派出专员到不同餐馆和食肆巡查,看看商店的食物卫生是否合乎卫生条例。某次,他们途经一间华人烧腊店时,发现他们从早到晚,把烧鸭、烧肉、叉烧......等食物放在室温的地方──既没有温度控制,也没有存放在合规格的食物柜台内,于是卫生部职员便颁下禁令,不容许华人再出售烧腊,理由是食物必须存放在摄氏80度以上,或低于摄氏4-8度左右,才算卫生。
禁令一出,几乎令整个华人社区哗然,很多身怀一技之长来加谋生的烧腊师傅,如何维生?以后华人再也无美味的烧鸭可吃?烧腊师傅固然生气,华人食客也大动肝火,差点酿成不愉快事件。
卫生部的洋人官员立刻召开会议,也邀请华人社区代表出席,商讨对策。会议之后,官员不但对中华饮食文化加深了认识,同时明白到烧腊製作过程严谨,而且当他们亲嚐过美味的烧腊后,也讚不绝口。
可是,食物安全仍是要执行的。经过一轮商议后,大家达成共识:华人可以继续出售烧腊,但需加上玻璃罩,并要不断有沸腾的水散发出蒸汽来,藉以维持食物的温度,避免细菌滋生。初时,烧腊师傅并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试过,但为了生计,只好打破传统,顺意依从。结果,在改善的过程中,烧腊师傅发现这个做法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蒸汽使肉质变得更可口、更鲜嫩,加上食物热烘烘的,赢得顾客一致讚好。
及后卫生局人员再前来巡视卫生情况时,不但对改善了的运作十分满意,大家更有说有笑,事情总算喜剧收场。增加了沟通,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瞭解。
从以上两事例看来,当我们面对文化差异时,深入瞭解彼此的观点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对骂和指责只会增加双方的仇恨,使误会加深,倒不如以正面的态度,互谅互让,放下成见,总会找到解决的方法,达致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