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热潮给香港带来的机遇
“回流”与“引流”,只一字之差,但内涵的区别却很大,前者之“流”完全是主动的,后者之“流”则带有被引导的意味。而就在最近两三年,中国海外留学生归国,发生了这种“质”的转变。一向对全球杰出人才具有最强吸引力的美国,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一位学者甚至断言,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一个新的“人才回流”时代业已开始。
资料显示,仅在2000年内,从美国回流中国的留学生和学者,就多达一万五千人。去年,这一数字又有新的增长。其中包括一些已经进入美国重要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毅然放弃高薪等优厚的待遇,返回故土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中国内地“入世”之后,这种引力正在进一步增强,人才“回流”必将出现新的潮头。抛开别的,单从发展空间看,相对渐趋饱和的西方市场来说,中国内地这一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实在是太诱人了。更何况负笈渡洋的学子,绝大多数都还怀着一颗“永远的中国心”。目前,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已有14万多,在许多领域,发挥着自己的才华;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回流”学子,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上,演出更加精彩的“剧目”,担当起特殊的重要角色。
从“引流”到“回流”,是一个演变过程。不可否认,变化的主因是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的不断推进,使中国内地这个“磁场”的吸引力,呈几何式增长。但变化速度的加快,也与内地主观上持续不断的积极“引流”,密切相关。多年以来,主管部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向海外留学生们介绍中国内地的发展情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归国发展。不少地方还使出“独门”招数,吸引留学生前往落户。据笔者所知,上海早在10年前就把“海归派”作为人才“富矿”着意勘察、开采,不仅多次组织招聘团出国“引流”,而且筑造专门“凤巢”,虚位以待。相比异邦“打工”,回国自主“创业”的吸引力当然更大。现在,设在浦东的留学生创业园区不仅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的新亮点,而且成为召唤“海归派”的航标灯,吸引着源源不绝的滚滚“才流”。去年底,浦东数十家企(事)业机构赴美招聘,竟出现了50人争聘一个职位的热烈场面。近几年,广东也频频出手,加大“引流”力度,不久前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就引来了2600多留学生。深圳、厦门等也纷纷办起了留学生创业园。深圳的留学生创业园“挂牌”仅一年多,就引来了近百家企业。可以说,今天的“回流”,也是下功夫“引流”的结果,谁“引”的劲头大,谁获得的人才就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大力的“引流”,就不会有壮观的“回流”。在吸纳人才方面,不积极开渠引水,只守株待兔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