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舟不愿“登报”,但因为他的妈妈和作者已有约在先,所以我说:“你不会那么不仗义吧?你不来我可就完不成今天的任务了。”文晓舟在电话那头发出一阵很开朗的笑声,和我“讨价还价”:“那我让我的两个老战友陪我去吧,因为我现在也没有做出什么成就来……。”文晓舟所说的两位“老战友”,是他在深圳翠园中学读初中时的两位同学。他们和文晓舟一样,都是刚从国外回深圳度假的。
记者:出去读书的念头是怎么产生的呢?
晓舟:当时我刚上完初三,期末考试门门都不太理想,只有英语得了100分。正好当时有新加坡的学校在深圳作宣传,我去看了,就对妈妈说要出去。因为我在家是老小,上面有个哥,在家十分受疼爱,所以家里人都有些舍不得让我一个人到外面,怕我受苦、适应不了。便我想换个环境,重新开发一下自己的潜力。
记者:从小没有离家过的你,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是如何适应的呢?
晓舟:那时我不足16岁,之前确实还没有离开过父母,也没有住过校,想家是肯定的。妈妈还亲自送我去新加坡,并陪我住了一个月。但是因为是我自己坚持要出国的,所以我必须挺下来,后来老妈打电话时,在电话那头还压着声音哭。我呢,只能是报喜不报忧,想办法让他们放心,逗他们开心。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哥哥也到北京上大学去了,妈妈因为想我们大病了半年。
记者:在新加坡留学近5年,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晓舟:英语,还有对学习的兴趣。在新加坡,人们日常说的是中文普通话,但在课堂上师生都讲英语,那种环境是可以从头到脚提高你的英语水平的。另外,那边课堂上的情形和我们国内不一样,大家都被老师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提问、回答,经常还会有布置的专题作业,那种作业需要你自己去查阅很多资料,很有意思。
记者:现实的留学生活和你原来的想像有什么不同
晓舟:有不同。不少人出去后有被“蒙”了的感觉。比如我刚到新加坡那所学校时,校里只有两名中国同学。到后来每年一大批一大批的中国学生过来,主要是上海和广东的,学校里几乎全是中国人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花了很大的留学费用来到国外读书,结果却发现这是一座“从中国整个搬过来的学校”,是不是特没劲?所以我选择了去美国读大学。
记者:如果读到大学毕业,你的留学成本也应该有近百万元了。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去衡量,你觉得值吗?
晓舟: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对比我小的、又想出去的学生说一句真心话:留学是让你亲身体会外面的世界、开阔眼界,但要说收回父母为你所做的投资,我不敢说有没有可能。因为很多留学生将来也未必就有大把钱可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