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统计 去年我国归国人数首次超过2万,比去年同期增长13%。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小海归” 出国年龄在25周岁以下,就读于国外高中、大学预科或专科学院,学成后立即归国的华人。 据了解,对于这些“小海归”中国人才市场并未全部接纳,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待业现象。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认为 缺少工作经验、对薪水期望过高、学艺不精是他们的通病,随着国内就业市场逐步成熟与理性化,“小海归”待业是一件正常的事。许多企业也均表示 只注重应聘者的人品、能力、敬业精神与工作能力,不会特别关注他们是否是“海归”。
北京市近期举办的一次留学人员招聘会上,一家软件公司高层透露 “本想以2500元的月薪招聘普通软件工程师,没想到同时吸引来了3名年轻“海归”。公司经多方考核,只录用了一名;两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封放弃了国内稳定的工作毅然赴澳攻读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并无丰富工作经验的他在求职路上遭遇尴尬。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一次次的面试无功而返,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暂时加入待业的大军;徐远,25岁,高中毕业后即被父母送往乌克兰一所名牌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归国后,他没有做父母安排的工作,毅然投身到找工作的大军中。三个月后,仍然无处“落脚”的他不无懊悔地说 “当时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先积累工作经验,再选择适合的岗位 ”回顾求职历程,他说自己经历了从踌躇满志到心灰意冷的过程。但他认为小“海归”们只要能切合实际,摆正位置,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找到适合的岗位。
小“海归”待业的主要原因
造成年轻“海归”待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科院劳动科学研究所张翼教授、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凤启、某大型医药公司行政主管范然和某留学中介负责人陈勤等分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他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小海归”素质参差不齐。“近几年来,由于国外教育机构在华争夺生源日益激烈,留学门槛也越来越低,有些未考取国内大学的学生也可以轻松出国留学,同时,国外某些学校管理混乱,这就给了少数人拿钱混“洋文凭”的机会。”陈勤表示 “我们送出去的大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他们是被家长、老师、学校管大的一代,自我约束力差,一脱离父母的管制缺点马上就暴露出来了,一些孩子出国后不努力提高外语水平,把时间花在吃、喝、玩、乐甚至赌博上。还有些学生,在国外打工、做生意,这就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到考试时只能花钱买“太平”。个别孩子虽然在国外拿到了学历却连语言都不过关。对于留学的目的他们的父母比他们更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