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最近,大陆一部名为《小别离》的电视剧,把一个小众话题放到了大众视野之下。虽然,中学生出国留学,仍只是发生在中国现代社会少数人群中的事例,却引发了相当大数量中产家庭的共鸣。进入21世纪,当求学之路变得更自由和多元,中产家庭却产生了更大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在和教育体制发生了碰撞之后,产生的各种不满、无力感,他们开始质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系不能适应我的孩子?”“为什么从那么小就要让孩子进行残酷的竞争?”他们试图在体制之外寻求一个解决的方式。
数十万中产家长选择逃离体制内教育
2015年,中国共4万多低龄留学生在美留学,约有14.5万国际学校学生,数十万中产家长选择了逃离体制内教育。然而,在教育出口多元化的同时,如果社会向上流通的管道和评价的方式不能变得多元化,中国中产家长们的焦虑依然无法缓解。
北京《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最近在大陆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再次引发关于中国中产家庭是否该送未成年孩子出国读书的话题,各方对利或弊各执一词,但家长坚信,出国读中学,不论最终是否对孩子有好处,却是他们逃离目前不认可的教育制度的唯一方法。
12岁的李涛从北京中关村三小毕业后,凭着声乐特长考进了海淀区一所中学,这所学校在北京市排名很不错,离家又近,仅5分钟路程,一切都让妈妈顾沁芳满意。
上学没多久,李涛和妈妈就有了矛盾。顾沁芳又被气哭了。儿子上中学后,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李涛向妈妈道歉,说不想气妈妈,但好像总控制不住脾气。等都心平气和下来,顾沁芳问孩子,“你最近到底是怎么了?”孩子告诉她,“我在学校里很压抑。”
李涛爱好文科,喜欢历史、政治、辩论。班里男生本来少,而能聊得来的几乎没有。历史课上,他总举手回答问题,但老师却不怎么叫他,因为这样会占用课时。“我真的特别痛苦”。
听到儿子说这话,顾沁芳心里难受,第一次想到让儿子出国读高中。
中国留学生首次突破50万 华生占美国际学生31.2%
“推手”就是家长。在和这个“不合理”进行抗争的过程中,家长的决策几乎是改变自己孩子命运的唯一机会。虽然这个过程充满繁琐和不确定性。
在李涛出国前,班里已有一位同学去了加拿大,那是因为没有北京户口无法在北京高考,才“曲线救国”。顾沁芳判断,在北京,让孩子出国读高中的父母中有近一半是因为户口限制,另外一半中约三成是像她这样经过慎重考虑的家长,还有两成是随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