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雅思网_雅思预测_雅思机经_雅思考试_雅思资料下载_雅思名师_2018年雅思考试时间

父母心思孩可懂?

【记者李帜一北京报道】电视剧《小别离》在大陆的热播,让当代中国中产阶级家庭送孩子出国留学受到极大关注,剧情讲述的是3个读初中的孩子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脱离中国的教育体制,来美留学的故事。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亿万富豪,一个孩子出自白领家庭,一个孩子的父亲是出租车司机。他们原本有着不同的生活层面,但是却都走上同一条路——来美留学。

《小别离》之所以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是因为这样的剧情在当下的中国并不夸张。据胡润百富发布的《2016留学趋势特别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新增留学生52万人,其中来美留学高达30万人,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向美国输送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低龄化”留学趋势已十分明显。

是什么样的动力,使得中国家长们不惜重金,把年幼的孩子送往遥远的异国?出国留学是孩子的决定还是父母的安排?留守在中国的家长,又是怎样的心境和思量?

12

中国一留学生家长在讲述孩子出国留学的感想时流下了眼泪 。资料图/中新网

小别离成永诀

2016年1月16日下午,来美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江玥和男友一起赴超市购物途中,遭遇美国白人霍莉·戴维斯开枪射杀,而后送至医院不治身亡。事件发生后,江玥父亲来美国处理江玥后事,期待女儿学成归来的他,只见到女儿冰冷的遗体。

江玥遇害时只有19岁,最美丽的年龄遭遇最残酷的暴行。其实,江玥案并不是个例,留学生在美遇害不止江玥一人。

2014年7月24日,中国留学生纪欣然在晚自习回家途中遭遇抢劫,头部被棒球棍击中后,只得爬回寝室,最终不治身亡;2015年12月21日,中国留学生杨顺和杨曼琳在驾车归家途中与一辆逆行车辆相撞,二人当场死亡。一场场惨剧宣告着出国留学也许不是锦绣前程,而是天人永隔。

江玥案发生9个月后,记者打通了江玥父亲的电话,江父只愿说案情进展,不愿谈自己。江父说,犯罪嫌疑人十分狡猾,不停地找理由拖延审判,目前案件依然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江父是生意人,江玥案属于刑事案件,除了美国检方在打官司以外,江父在中国国内也找了一个律师做代理和翻译,以便实时了解案件进展。江父告诉记者,他不愿意去想那段时间的事情,平时亲人朋友也不会向他提起,大家总是小心地避开江玥。江父带着老婆和儿子搬到市里的另外一套房子居住,江玥的屋子至今还保持原样,江父不想每每回家时,总要路过女儿的房间。

江父回忆,江玥出事之后的那段时光是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在接到领馆通知出发美国之前,网络上就已有铺天盖地的言论,很多网民的评论非常难听,大意为留学生都是家里条件好的,出事活该。江父来美国之后,唯一信念就是为江玥讨回公道,但看到网上的谩骂,江父又忍着悲痛接受媒体采访,通过证人和检方向外界还原事件经过,也还了江玥一个清白。

江玥在世时,总是辅导弟弟功课,和弟弟感情非常好。江玥出事后,弟弟接不到姐姐从美国打来的电话,总是问父母,姐姐为什么不给他打电话。江父说,当初把江玥送出国,也是为了让江玥看看世界,接受更好的教育,万万没有想到女儿会发生这样的事。江父告诉记者,以后会把儿子留在身边,不会让他出国了,安全是第一位的。

11

今年5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中国留学生。新华社

矛盾多多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19万人移居海外,有些是举家迁移,有些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导致的父母分离(一个人在海外带孩子,一个人留守中国养家)。新一代中产阶级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仅一掷千金在海外购买房产,更有夫妻多年分居,只为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

成果(化名)今年14岁,家住河南,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上面还有一个姐姐。成果母亲说,在河南山东这样的省份,家里稍微有点条件的就想把孩子送到海外留学,因为人口太多,高考太难。成果父母在咨询了周围朋友的意见(如果要送出国那就越早越好)之后,下定决心要让成果出国,考虑到孩子还小,成果在母亲的陪伴下漂洋过海来美求学。

成果和母亲来美国之后,养家的担子就落到了成果父亲一个人身上。成父告诉记者,成家在当地属于条件比较好的,成果没有出国之前一家人在经济上非常宽裕。但成果和母亲出国后成父明显感觉到经济压力,1人赚钱3人花也就罢了,更大的压力来自于成果现在还在初中,美国高中4年,大学4年,研究生2年。成父说,他自己都能感觉到近些年来做事时越来越束手束脚,经济上不能有大的闪失,成果母子俩每个月衣食住行固定一笔花销,这笔钱不能断。

成果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年近50岁的两个人开始了异国恋。与年轻人相同,异地比相守在一起的感情更难维持。由于有时差,夫妻二人能够联系的时间很有限。成母早上把孩子送走以后有闲暇的时间,可这个时候成父正在应酬,而成父有空往美国打电话时,成母正忙于带成果补习功课。

成父说,老婆和孩子刚来美国的时候很艰难,语言不通再加上生活上的不适应,孩子新学校也存在融入问题。“那个时候成果老跟他妈发脾气,成果一发脾气他妈就开始跟我闹,说什么教育男孩是父亲的责任之类的,”成父说,“当初送孩子出国留学是我们夫妻俩商量好的,现在他妈一肚子委屈,搞得好像全是我的错,孩子青春期再加上女人更年期,闹得太凶了。”成父说,最艰难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想过让孩子回中国念书,虽然公立学校已经跟不上了,但是可以去国际班。可认真考虑之后,成父打消了这个念头,他说:“之前决定让孩子出国的时候没想那么多,但现在不能再轻易回来了,不仅仅是学习的问题,频繁地更换学校对孩子心理和成长也有很大影响。”

成父一个人在中国,生活中也不是没有诱惑,但是他一想到老婆在美国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他就打消了念头。成父告诉记者,前段时间遇到一家庭,情况非常类似,母亲带着孩子在海外,父亲一个人在中国挣钱。成父说,一看那个父亲的样子就跟自己非常类似,下了班没事干,跟老婆孩子又有时差,你闲她们忙,你忙她们闲。

学成归来最重要

对没有条件移民的家庭,父母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把孩子送到海外留学。有家长告诉记者,把孩子送出去的时候既期待又担心,期待的是希望孩子未来成才,担心的是父母不在身边,孩子长大跟爸妈不亲。彬彬妈笑着说:“别成了给美国养孩子了。”

彬彬(化名)去年来美国上初二,今年还是初二,并非彬彬一所高中都考不上,这一切都是彬彬父母的安排,让彬彬多上一年初二,给孩子一个适应期。彬彬母亲是会计,父亲做过很多生意,开过服装店,做过拍卖行,跟人合伙批发过坚果,大多不赚不赔,仅够维持基本开销。近些年来,彬彬父亲跟朋友合伙搞了个化工厂,事业终于开始有了起色,于是就想把彬彬送出国读书。彬彬母亲十分贤惠,丈夫无论做什么生意,彬母都是跟着管理财务,做会计,这次孩子出国,彬彬母亲虽然万分不舍,但也想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于是全凭丈夫安排。

虽然彬彬父母无法陪伴在彬彬身边,但夫妻二人还是亲自将孩子送来美国,并且为孩子认真挑选了一户寄宿家庭——寄宿家庭也是华人,老两口孩子不在身边,对待彬彬很亲,做的也都是中国饭,很符合彬彬口味。把一切安顿好,直到彬彬开始上学,彬彬父母才离开美国。

彬父说,当初为了把孩子送出国做了很多功课,考虑了很久,绝非一时冲动,仅是考虑到底赴加拿大还是来美国就咨询了很多人,多方比较之后决定把孩子才送来美国。彬彬出国后的成长和改变彬父也十分满意,首先是刚出国时总往家里打电话,现在很少打了;其次是彬彬住在别人家里,虽然寄宿家庭对他很好,但他不像在家(中国)时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

彬彬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则失落很多,她说,以前在家的时候孩子什么事都会跟她说,但现在彬彬明显比家长适应的速度快很多。彬彬妈说,她现在对美国的新闻特别敏感,对于有些留学生在国外出事的家庭特别理解,“一定是天塌了,孩子要是没了家就没了。”彬彬妈告诉记者,之前在中国的时候她主抓彬彬学习,对于名次非常纠结,现在彬彬在美国,她觉得成绩都是次要的,平时注意安全,早点学成归来才是最重要的。

去年圣诞节,彬彬回中国呆了两周,彬彬妈把所有工作都推了,计划专心在家给孩子做些爱吃的东西。但是她发现,彬彬回中国后日程很满,首先要拜访教师,又要跟之前的同学一起看电影,在家呆的时间很少。彬彬启程回美国的时候,彬彬爸告诉她,男孩子在外一切靠自己,不用送,彬彬自己也跟父母说不用送,但彬彬妈接受不了。彬彬妈告诉记者:“孩子功课越来越忙,一年也就回来一次,能多看一眼就看一眼吧。”彬彬爸爸拗不过,只得跟着老婆把孩子送到北京,亲眼看着彬彬上飞机。

彬彬妈说,最近彬彬闹着要换寄宿家庭,因为现在的“监护人”(寄宿家庭的中国夫妇)总是干涉他的生活,特别是他的很多同学都住在美国当地人家里,彬彬十分羡慕。彬彬妈摇头叹气:“他在中国人家里,吃得好住得好我们才放心,他非要去‘老外’家,彬彬要真有什么事我们都没法沟通。”

父母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很多家庭在孩子迈出“国门”之前对于即将发生的困难缺乏考虑。与快速增长的留学生数目相对应的,是庞大的留守父母群体。

父母在送孩子出国留学时,割舍的不仅是日常的情感陪护,更是教育理念的割裂和对孩子人身安全的担忧。这也正如中国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所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链接

从《小别离》看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

最近,大陆一部聚焦低龄留学热的电视剧《小别离》在社会上引起热议。电视剧的成功在于,它不仅抓住了低龄留学热愈演愈烈的现实,更击中了留学热背后广大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焦虑心态。

北京《半月谈》报道,焦虑,已经成为中国家长面对子女教育时的普遍心态,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淡定以对。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境更为宽裕的“70后”、“80后”成为中国家长的主力军,更多的物质和精力被投入到子女教育中,但伴随着更多的投入不是更多的从容,而是更多的焦虑。面对各种教育资源,人们似乎有很多选择,但似乎又只有一种选择:学习,考试,成绩。留学热,学区房热,课外辅导班热……各种令人坐立不安的热潮在每位中国家长周围涌动,似乎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裹挟的命运。

人们想让孩子拥有学习的快乐与选择的自由,但现实中有多少学校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人们想让孩子摆脱以学习成绩定优劣的教育模式,但如何能摆脱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升学模式,又如何摆脱看重优质文凭的社会竞争模式?

“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等于这辈子就完了。”对于《小别离》剧中女主角童文洁经常念叨的这句台词,13岁孩子的家长张女士也有体会。“孩子每天做作业到半夜,‘有选择’地参加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孩子累,大人的闲暇时间也被挤压殆尽。”

上海家长陈先生最近就在纠结要不要早点送孩子出国读书。他说,送出去考虑的不仅是孩子在中国要接受12年的应试苦读,且这种压力和付出不一定能换来以后较高质量的生活。同时,中国国内学校对健康心态培养、学习的自由度和多元性、对体育的重视度都不如海外,还有食品安全等让人操心的事。但是,出国留学意味着家庭的离别、亲情的损失,孩子能否适应海外环境也是个未知数。

对此,教育专家称,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焦虑的心态,折射的是教育改革滞后于民生需求的现状,更反映出社会板结、利益固化给教育带来的压力。只有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缓解这种焦虑。当然,焦虑情绪中也有些非理性的成分,是从众心态的产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