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所谓“天才”教育,不少家长脑海里会浮现出中科大少年大学生,由此对这种特殊教育望而生畏。我家孩子在加拿大四年级“天才”班,究其录取过程和学习方式,与国人眼中的景象真是有天壤之别。 ■意外的教师推荐
我儿子皮皮在多伦多上三年级第一学期快结束时,有例行的老师家长见面日。这天,老师匆匆罗列了孩子的诸多优点后,话题急转。他要推荐皮皮参加智力测评,这是进入“天才”班学习的一种测试。老师递上须由家长签字的表格,上面有同意和不同意两个选项。 这对我来说很意外,有点“天上掉馅饼”的感觉。皮皮虽然是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班上测试成绩却并不拔尖。为此,老师特别强调,成绩优异并不是推荐的必要条件。皮皮思维相当活跃,而且他的好奇心非常强。 我又担心孩子幼小的心理不能承受超强的学习压力,便忐忑地向老师咨询“天才”教育的方式,老师的回答很轻松:“天才”班的教学对孩子并不是一种压力,孩子应该是如鱼得水。于是,我接过了表格。 ■智力测评完全无准备
第二天,填完表,签好字,就开始了圣诞假期。考试的事情被丢在了脑后。开学后不久,突然有一天儿子报告参加了一个测试。我和老师交流后,才知道原来是智力评估。心里嘀咕好久,应该给孩子一些准备考试的时间嘛,稀里糊涂就考完了! 测试非常严格,由注册心理学家主持,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和数学考试,侧重的是测试逻辑思维能力图形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记忆力。 测评分上午和下午两节,大约有三小时。和寻常的考试不一样,题目非常有趣。比如说,给出两组物体,要求找出对应关系,并解释为什么;专家说出一串无规律的数字,要求由后往前背出来;皮皮最喜欢的是图形题,给出一些形体,按要求拼出图形。题目非常多,由易到难排列。除了图形题,皮皮都没有做到最后。 ■多方讨论综合评估 很快,转年的1月底,心理专家给我来了电话,详细地解释了测评的结果并逐一解释评估的各项目,特别肯定皮皮突出的图形思维能力,当然也指出孩子的弱点在语言,仅高出平均指数。孩子可以直接上“天才”班,也可继续在普通学校学习,等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再转到“天才”班学习。他还提到,因孩子来加时间不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孩子的语言水平已超过同龄平均指数,实属不易。这些评估对我们最后的决定非常有帮助。最后这位专家还特别强调,测评结果要对孩子保密。 智力达了标,并不代表最终能接受特殊教育。 4月中旬,教育局组织专家、校长和家长开会,根据智力评估的结果,结合以往孩子的天资、学习方式和态度等,一起讨论评估并决定孩子是否能适应这种特殊教育并需要接受特殊教育。 4月下旬,皮皮终于收到了教育局的正式录取通知。 ■愉快学习是一生的财富 皮皮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喜欢上了新老师,尤其是新同学。学生限制在25人,由经过专门特殊教育培训的老师担任班主任。虽然和普通班级采用的是相同的教学大纲,但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也会多安排实践活动以阔宽视野。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兴奋的表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皮皮对这种非常规教育已游刃有余,比在普通学校更求上进,也更显愉快。皮皮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加入到“天才”学生的行列中来了。更重要的是,皮皮能在其中享受学习的愉悦,这是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网友欣眉:老大老二读天才班的那点事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当我正在忙着把我家老二塞进被窝时,收到教育局的心理学家打来的电话。在电话中她告诉我, 我家老二通过了考试将有资格在明年进天才班读书 。“恭喜你们!” 电话那头似乎比我还兴奋。 的确是个好消息,挂了电话我就去告诉老二,她“YEAH”了一声,五分钟不到就睡着了。因为老公带着老大外出不在家,老二睡着了以后我就有时间慢慢“消化” 这件事了。 我发现我真的不太兴奋, 虽然也高兴, 但和几年前比可以说是相当的平静。四年前我也曾收到类似的通知说我的老大成功考取天才班,那时的我说有多兴奋就有多兴奋,感觉孩子也会象我们以前考入重点中学似的,一条光明大道就此有了开端,任重道远。 四年下来,在我们日渐变成老移民的同时,我发现我家老大茁壮成长变成了“猪头肉”— 块块不精(我们的家乡话:样样都行但不拔尖)。其实说到这个GIFTED PROGRAM, 当初不知道怎么会被译成天才班的(当然我也没有更好的版本)。虽然不能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但那儿的孩子未必个个天才。 应该说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是天才,而是一群聪明,思维活跃和阳光的孩子。GIFTED PROGRAM 的教学大纲也是和教育局其他同年级的一样,只是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一些。这几年来我从我家老大那儿看到的更多的我们称之为“软件”的变化, 例如独立思考,领导才能等等, 还有就是有了一群旗鼓相当趣味相投的朋友。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让我们对于我家老二是否去考天才班少了热情。反而是我家老二,耳濡目染老大学习中各种各样的FUN,加上校车接送的待遇,她对进天才班颇有些向往,搞得我们时不时给她泼些凉水。老公老大回来知道了后当然也高兴。这时候我引用了我们中学班主任的语录“考进重点中学并不等于搭上了一列开往重点大学的火车”,老公也说老二今后跻身于聪明孩子之间,须更加努力。我家老大却说,SHE WILL HAVE FUN,A LOT OF FUN!想来老大在学校一定比我们当年上重点中学要快乐得多,要不然她为何生病都不愿留在家。你以为她是紧张功课呀,其实她是不想MISS THE FUN。 同事中有一CBC,完全的中国脸却不会说一句完整的中国话。她总是跟我说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不要老想着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我不知道该这么解释。有一天我告诉她,这可能和我们那时的成长环境有关。我们念中学的时候,同学都是百里挑一,学习也很刻苦,但是我们教室后面的黑板还是列出了成绩排名表。当你的成绩排在后面的时候,不禁你感到羞愧,开家长会时连你的家长都跟着难堪,所以我们总是想做得更好。她说,那总得有人排在最后的呀。瞧瞧这样的逻辑,一定气晕一大半中国老师。CBC 近日在上夜校学普通话,老师是正宗国内语文教师。一堂课下来,学了四句话“你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CBC 之所以下决心学普通话是因为上回去中国旅游,很多好吃的没吃上,很多想买的没买成,皆是长中国脸不说中国话的缘故。有了这个痛苦的经验,CBC 决定学了普通话再旧地重游。我说,照你这种进度,你得等到猴年马月呀,不如跟我学,还不收钱呢。CBC 说她还是乐意去,因为很FUN,课堂上各人发各人的音,经常笑作一团,没有压力(岂止没有压力,简直是在减压)。她说就是老师经常看表,一到点立马收拾课本打道回府,也不管学生们仍在津津有味的鹦鹉学舌。她说这点倒是不象你口中你们当年的老师,因为我曾讲过当年老师们经常“偷糖”(拖堂-- 下课铃响了还在讲课)搞得我们学生怨声载道。我说中国的老师来了加国也得入乡随俗,绝不给学生压力,更不能“偷糖”。 有时候想我们既然来到加拿大这个有着完全不同文化习俗的国家,也许我们也可以学着改变一下我们一贯的思维方式,少给自己一点压力,少给孩子一点压力,那么学习也好生活也好,都会有更多的FUN也就是更多的乐趣。 (责任编辑:无忧雅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