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移民,在加拿大的华人移民里占了不小的比例。这批人的年龄大都在35至50岁左右,正处在人生年富力强的时期。在国内时,都是各行各业里的骨干人材。早年来的技术移民,经过多年的奋斗,一些人已经当上了公司企业的项目主管和部门经理。大多数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中产阶级小康生活。
我所认识的许多技术移民朋友在经历了多年的打工生涯之后,发现打工太被动,还是要创业。于是,夫妇俩采取一个人打工,另一个人创办经营自己的公司企业,或从事房产、保险、贷款等经纪人的工作。这样收入比较稳定,起码有一方的收入能维持日常家庭的正常花销。经过多年的奋斗,许多朋友经营的公司企业已经过了原始积累的时期,正在向上稳步发展。
孩子大了,生活稳定了,开始想着实现自己曾经的梦想了,可以息下来为自己活一把了。于是,业余时间参加各类体育、文娱、旅游、健身等活动,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
创业有成功的,就必然有不成功的。
陆先生在一家工厂当技术员,太太在一家公司当会计。几年下来连同移民时从国内带来的钱,积蓄了30万加元。陆先生在工厂打工,总觉得没发展前途,想自己创业当老板。夫妇俩为了手上的积蓄是先创业,还是先买房的事商议过多时。
陆先生认为:如果先买房,手上没了现金就很难再有发展的机会了。趁40多岁还有干劲,利用这点本钱理应先创业。等挣到钱后再买房也不迟,还可以买地段更好、面积更大的房子。陆先生的太太虽然不反对丈夫的观点,但总觉得:创业就会有风险,万一亏了怎么办?连手头的这点积蓄也没了。
陆先生见太太忧柔寡断、患得患失,就连续几个星期的双休日开车带着太太去他朋友圈里“成功人士”的家里观光游说。眼见为实,看到众多创业成功人士家里的豪宅名车,他太太的心动了。拿出30万积蓄再贷款20万,总共50万交给丈夫创业。陆先生辞去了工厂的工作,花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筹备开办了一家机械零件加工厂。
秀才原先在国内的一家大型国营企业当副总工程师,是技术人材。没有营销方面的经验,更缺乏在加拿大的销售渠道。虽然厂里雇了三位工人,但小老板开厂从采购、加工、销售、管理什么都得自己干。早出晚归,每天干10多个小时。
陆先生原以为:加拿大的人工费贵,我只要产品质量高,价格又比别人家便宜,就一定会有市场。没想到加拿大供需双方的关系是比较固定的,一般不会因为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就掉头买便宜产品。半年下来,没有打开销售的市场。苦撑了一年时间,只得变卖设备关门。
陆先生的工作没了,正值金融危机的时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靠太太一个人的收入过日子,每月还要还贷款。为此,陆先生整天闷闷不乐,内心已经很痛苦了,太太对陆先生唠叨说:“没本事就别创业,瞎折腾!连买房的钱都亏了,还欠银行的贷款。”
陆先生听后,难受至极。第三天,乘飞机到上海,然后转火车回到江苏的老家自尽了。他太太得知陆先生自尽的消息,痛不欲生,后悔不已。一个月后,离开了令她伤心的加拿大,回到了国内。
我认识的另一对技术移民夫妇,来加拿大七、八年了,至今没有离开多伦多外出旅游过。夫妇俩勤奋工作、省吃俭用。双休日就是陪儿子去学画画、学钢琴。夫妇俩来加拿大就二个目的:培养儿子考进多伦多大学读博士,再就是在加拿大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去年终于如愿以偿,贷了银行一部分款实现了买房约宿愿。他们的儿子聪明用功,相信朋友夫妇的第二个宿愿也一定能实现。
2008年之后来的技术移民,就有点生不逢时,正好遇上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加上许多人在国内的资历不被承认,应聘专业对口的工作很难很难。因此,许多人只能面对现实,先找一份无论什么工作稳定下来维持生活再说。
黄先生在国内是高级工程师,项目主管。由于他的专业在加拿大没有用武之地,只能先寻找相近的专业工作。找工作非常不顺利,很快将近一年时间过去了,父女俩借居在地下室里。带来的钱花得所剩不多了,只得去工厂里当装箱的搬运工。
黄先生在国内的20年工龄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现在一下子干体力活,实在不适应。下班回到家,浑身的骨头象散了架似的,整个人躺在沙发上就不想起来了。
最艰难的前三个月总算熬过来了,黄先生利用业余的时间去读了电工专业证书。后来应聘到另一家工厂当电工,不但工作的劳力减轻了,工资也提高了。目前他还在进修,想应聘更高工资的工作。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虽然移民后大的生活环境变好了,但工作的小环境却变差了。出国时想象的与现实生活有落差,生活的状况甚至还不如国内。
由于生活、工作上的不如意,导致心情不佳,脾气就容易暴躁,再加上体力的劳累,个别家庭的夫妇之间开始埋怨,相互责怪,日子过得并不理想。因此导致离婚的现象也不少。
李先生在国内是医学博士,在上海的一家市级大医院里担任主任医生。来加拿大多年,因为加拿大不承认他在国内的资历,必须通过加拿大的医学认证考试之后,才能在加拿大当医生。他太太从事房产经纪工作,工作忙得顾不上家务活。于是,李先生只得边复习考试、边照料三个孩子和家务。
在加拿大应聘工作最令人烦恼的是“加拿大工作经验”。对于新移民来说,怎么可能有加拿大的工作经验呢?加拿大既不承认新移民在本国的资历,又要新移民有加拿大的工作经验。这不是明摆着刁难和排斥新移民吗?!
留学移民,在加拿大华人移民中占有不小的比例。
这些人因为在加拿大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无论是语言交流、思想观念、还是文化背景,都比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要有优势,更容易融入到加拿大的主流社会。一部分早年的老留学移民,已经进入到公司企业的高管或中层从事领导管理工作。
还有许多早年的留学移民,从打工发展到自己创办公司企业,自己当上了老板。经过多年的拼搏奋斗,事业有成,生意做得较成功。
王先生是早年被政府公派来加拿大留学的。留学期间,王先生发明了一项专利,被某大公司看重高薪聘请为研究员。于是,他把太太和女儿办到加拿大来团聚。
几年里,王先生研究发明了多项专利,老板也很器重他,委以重任和高薪。但王先生希望有自己的品牌,于是辞职创办了自己的研究所。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每周工作六天,一年到头几乎没有节假日,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工作。
象王先生这样的人,无疑是成功人士,中年就达到了功成名就。但在我采访他时,他坦率地说:我的日常生活太乏味。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没有娱乐休闲。我多年来努力奋斗的回报,就是住豪宅开名车,还有“心灵的鸡汤”一一成就感。
也有一些留学移民因为在加拿大看不到发展的前景,或这或那的原因,最终选择海归回国发展。
无论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还是留学移民;老移民、还是新移民,大多还是生活在华人的小圈子里。投资移民固然是因为语言问题,技术移民和留学移民虽然不存在语言障碍,但是与西人缺少共同的话题,这可能也是在多伦多形成了众多的各族裔集中的居住区域的原因。
移民生涯对于许多成年人而言,都会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是一段表面光鲜实为痛苦的人生经历。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大多数人都是从零开始艰难地起步。第一代移民所走过的艰辛奋斗历程,正是为第二代移民铺就良好的生活基础。只要子女将来生活的幸福,华人父母都会心甘情愿地甘当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