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打算为了孩子将来的教育选择移民加拿大开始,如何解决年事渐高的父母的晚年生活和养老事宜,一直是一个纠结在我心里的大问题。我们中国人最讲孝道,我相信只有热爱和善待自己父母和手足的人才能用更广阔的心胸接纳他人。在处理好我们个人的理想追求、抚养教育好子女的同时,解决好父母的晚年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骨子里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中国人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和任务。特发此贴,希望家园中的各位大虾们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不吝赐教。
先说一说我的情况。
我属于70后,我父母属于40后,两人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明年都70岁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命运与我们坎坷的新中国的命运连在一切,共同亲历一切磨难:50年代、60年代初充满理想和热情,单纯勤奋;60年代后期、70年代,历经政治运动也饱受了艰苦生活的考验,迷茫彷徨,谨慎保守;80年代、90年代忘我奉献,工作认真勤勉,甚至忽略家庭,在各个行业中成为中流砥柱。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他们陆续离开了曾经为之倾注一生心血和精力的工作岗位,回归家庭。退休以后,这代人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才开始学会如何享受生活,寻找自我。
我们家生活在北方的一个海滨小城,是非常典型的严父慈母型的传统家庭。我爷爷离岗前多年担任一所乡镇学校的校长,无论在单位或家中从不苟言笑,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我老爸继承了爷爷的作风和传统,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小时候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非常严肃的表情,听到的是严厉的教育和批评,即使表扬也只以鼓励为主,坚决不会让人有自我感觉良好到飘飘然的可能。
与那个时代的多数孩子一样,我们在父母面前非常规矩听话,从不敢挑战和侵犯家中父亲的权威。在我的记忆中,家里吃饭的时候,爷爷不就坐用餐,没有人敢先动筷子。即使我爷爷七、八十岁以后,在我眼中极其严厉且令人敬畏的父亲始终在他父亲面前毕恭毕敬,尊敬有加,直到把爷爷送走。
我和我弟弟各自毕业后,老爸坚决不同意我们到别的地方工作,一定让我们与父母生活在同一城市,他经常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这在老外看来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我自己也是有了孩子后才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和良苦用心。我和弟弟各自成家以后老爸也要求我们每周至少回父母家团聚一次。每次回去,父母总是早早准备了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每周的例餐成为家庭成员沟通交流、打趣斗酒的平台,经常是充满欢声笑语,把一周的不快抖净,尽兴而归。
老爸退休以后完全变了一个人,被严厉外表屏蔽的慈爱变成对子女生活细节的关心,我老妈六十五岁开始身体素质急速下降,老爸承担了主要的日常家务。我和弟弟刚有了各自孩子的时候也是我们工作最忙的时候,父母只要有可能都尽心尽力地帮我们照顾孩子。我们的子女上小学后,父母要求我们的两个孩子中午到他们那里吃饭,为两个小学生做午饭就成为父母的重要工作,这一做就是五年,而且每天都有不同的菜谱。老爸老妈经常开心地说:能为子女做点贡献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
我工厂初建时,自己并没有非常多的负担感,老爸却替我承担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年近七旬的他坚持每天到厂区指挥生产设备安装、监督基建进度和质量,挥汗如雨的与工人一起干最脏最累的活。为了避免塞车,他总是早晨5、6点钟就出门,在工地干得一身泥土,上午10:30以前又要驱车十几公里赶回市中心的家里为孩子们做午饭。午餐过后舍不得休息马上回到工地继续劳动到傍晚。我们厂区全部是荒地回填,最深的地方要回填十几米,到处是需要剔除的各种规格的石块。路面硬化时正值酷暑,老爸非要亲自在工地铲土、平整,顶着烈日每天在尘土飞扬中辛苦劳动,经常与试图偷工减料的建筑队协商、理论。我知道,他是在用这种方式表示对子女做事情的支持、帮助和关爱。
我老妈是位非常大度能干的女士,从读书到退休一直是业务骨干。我小时爸爸一心扑在事业上,家庭的重担全部在妈妈身上。妈妈既要照顾爷爷、姥爷一家,抚养教育一双儿女,又要搞好自己的业务、承担很重的工作压力。可无论是单位的大事小情,家里的内政外交,她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在我的眼里,妈妈永远是忙碌的、不知疲倦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担当的。她从十二岁离家读书再没有长期厮守在自己母亲身边,工作后也与姥姥千里之遥,甚至见一面都很难。姥姥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妈妈离家读书后,她每天都在期盼妈妈回家,经常提到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经常看到女儿。为了自己的学业、事业和家庭,妈妈在近二十年中与姥姥相守的时间还不到二个月。妈妈三十几岁时姥姥就离开人世,对母爱的渴望伴随了她的一生,即使现在也不能从丧母之痛中完全释怀,经常泪眼婆娑的提起姥姥的哪样爱好她没有能满足。
想想父母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禁潸然泪下。这就是我们的一生为子女操劳奉献、眼里从来没有自己的伟大的中国的父母们,我们拿什么回报给他们?他们经历过清苦艰难的生活岁月,没有什么奢侈的愿望和物质生活需求,年事渐高以后,他们对子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依赖和需要。我近几年基本能把父母的事情放在比工作还重要的位置,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家常、回忆一下过去的岁月,与他们谈谈现在的时代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充满食欲的大吃父母精心烹制的家常饭菜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我想未来十几年后,父母年纪更大一些,能安排好他们的医疗问题、床前端汤送水也是我的福气,至少他们多在这个世界上活一天,我就能多当一天有父母的孩子。
就像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一样,我们对子女的奉献也是如此。就是这种爱让我们穿越浩瀚的太平洋、抛开从前的一切,决心在陌生的国度和文化中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扎根生活,给子女我们认为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可对我们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国人来说,把孩子带到加拿大很容易,把年事渐高的父母带来很难。我想,很多年龄很大的父母们都会拒绝长期居住在异国他乡,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养老医疗的负担还有文化的隔离和精神的失落。这些一辈子不想拖累子女的父母们,我们又怎么忍心把他们独自留在国内,让他们默默忍受思念子女的煎熬?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呢?很纠结!
发表您的意见,请点击-》这里:选择加拿大,我们年事已高的父母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