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无巧不成书”。侨居在加拿大这个洋人国度里,你不幸地会发现:“华人喜欢欺负华人”那种“窝里斗”的传说,还时不时成为你无奈的经历。在北美车行里销售谋生,成天迎来送往、喜忧交替地就这么循环往复着。时不时总会不经意地发生一些磕碰有趣的人生经历故事。对某件事情的处理结果,总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坏之分,全取决于从不同的角度和利益看问题。
七月份的某天周二,本该是我的轮休日。可是,我却刚好有售后发货业务得回公司去处理。所以,上午便回到了公司办这事儿。
当时,巧得很,我却遇上了一位两年前曾来我这儿,欲买车而后来没买成的客户。今天,在这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国外经历,也正是:他与我之间不幸也真实发生的“窝里斗”故事。
他这次之所以隔了两年后再回来,是因为认识我们新来的一位业务员而过来的。这次,他拟将两年前所买的另一品牌汽车,以旧换新方式,另买我们品牌某款新车。他正跟我们那位新人开始谈着呢。
故事之前,为了便于理解,咱得先长话短说地略微简述一下我和这位“上帝”之间,双方曾经有过的前因后果的“历史渊源”背景,以便理解下面欲陈“不幸”偶发事件之必然。
说到此,咱得先说明一下:尽管买卖本来就是双方自愿的行为。然而,在北美车行里买卖,由于产品都是明码标价的,因此,有着这么个不成文却又约定俗成的买卖道德规矩,那就是:如果“上帝”一时还没有做好成交的准备,就不应该跟卖方议价。但,如果你浪费了人家不少时间、还一个劲地压价,可当卖方最终满足你的“最低价”后,你却又说今天还没准备买的话,这种言行本身就是一种没购买信誉和道德、不公平之所为。
紧接着那个星期,我继续电话跟踪请他回来试车、洽谈。他总算第二周的某天下午回来了。这次回来,他似乎已经有备而来了,对咱采取了新的“策略”。一进来便爽快地告诉咱,他今天同意试车,并且,如果一切满意的话,他还可以决定成交。
你想想,哪位销售员不想成交呀!好吧,咱就跟他试车去。希望今天就真的做成咯。
接着,我不但让其试开了城市路面,还专门绕了个大圈试车高速公路。结束后,他承认,十分满意和喜欢该款车的操控性能和配置等。我以为,这下该进入实质性交易阶段了。可他却还只是一个劲地继续探询“最低价”,而不再承诺成交与否。而我呢,以不变应万变,警惕勿轻易被忽悠地应对着,坚守“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原则。不确定“买”的承诺,就不议价!反正,价格都是公开标明在那儿的了。最后,他无奈,只能摊牌:今天,还偏就是无论如何都不会买了。而且,还是那类“标准”托词:还得回家商量老婆,等等。既然,又没决定,再次浪费了我一至两个多小时。我无奈,再次由其走人。因为,买卖的关系是你情我愿的,凡事都不能太勉强。
事隔两天后,再次通电话。可,他电话那端却就是坚定地申明:如果不在电话中透露“最低价”,他就肯定不会再回来。我却觉得,他此举根本就没成交的诚意。所以,我继续坚守不在电话中交易的原则。因为,咱不做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事情!双方的通话便这么无果而终了。再一周后,我再次电话他时,他却称:已经买车了……
事隔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原地相遇,确实有点儿“无巧不成书”的味道。也应了中国那两句老话“冤家路窄”、“不是冤家不对头”。起初,由于有点距离,双方并未马上相互认出对方来。但,我从其旁边经过时,却从他与那位销售员的对话中听到其回忆以前曾来过这里、且还曾跟谁洽谈过等陈述。当我寻声从侧面看他时,就觉得面熟,且嗓音也似乎有那么点熟悉。我辨认出他来了。而且,还记得他来自中国的JS省。但,其具体的姓名却记不起来了。所以,当我再回头跟其打上了个照面、四目相对时,他似乎也觉得对面的我,多少有点似曾相识。但,他似乎尚犹豫着是否能肯定地确认就是我。故双方仅微笑地相互示意着。
他,却没有立即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反问到道:“怎么?你认得我?”
我说:“我怎么认不得你呢?你不就是JS人嘛。你一年前来过这儿,还跟我洽谈、试过车呢。你当时不就想谈买我们那某型号SUV顶配嘛!后来,没买,便走了嘛。现在想起我了吗?”。
我说:“不对吧?价格你当时不都已经有了吗?在车上全都明码标价着呢!而且,我也重复了。难道那不是价格吗?更何况,你当时并不决定成交。而只是想拿了我‘最低价’后,还要回家商量、考虑等而已。而且,后来你回头来电话中,也只是一再想要‘最低价’,却还根本不愿意人再回来嘛。所以呢,电话中我就根本没有必要再跟你谈论什么‘最低价’的问题嘛。那是没诚意的……”
他打断道:“没有呵。我当时是要买的呀!可你没报价,所以,我便在别处买了。你看,我这次不就因为当时所买的车出了问题,以旧换新,买你们的车嘛!”。
我回应道“是嘛?可……这不就正好说明:你当年买的这辆车,并非我们品牌的车吗?(因为,他当时若真想买我们品牌的车,他完全可以到我们同一品牌的其它车行去买的。所以,他这话是忽悠不了任何销售内行人)。而且,现在还因为不满意而要以旧换新了”。他顿时有点语塞,一时不置可否着。
我微笑可又直截了当地接地继续道:“呵呵,其实呀,你当时不再回来,却又试图在电话中打探我们底价的做法,是没有诚意的表现。我们也肯定不会跟你在电话中谈论价格的。更何况,我还不至于那么容易就被忽悠咯……”他再次一时语塞。对话也就此暂时打住了。他继续跟我们那同事洽谈着。而我呢,也回头忙于发车的活。已无意再旧事重提。
约莫过了好一会儿,我正好有事忙着回头经过展厅(双方刚才打过照面的地方)。这时,他出乎意料地从我的侧面方向追踪斜插过来,拦住了我的去路。而我呢,却因其这“突如其来”之举,反觉得有点蹊跷。一时还误以为他可能会有什么事情要询问我呢。便中停下来期待地注视着他,并用中文问道:“有什么事吗?”。
没想到,他竟然当着众多洋人同事都在场的情况下,清晰且一字一句地用英语对我这么说道:“You are not a good salesman……”。我顿时一愣,但,却马上平静地用中文反应道:“是嘛。无所谓咯。也许对于你而言,确实,不是吧!……”。可他,却还不依不饶,意在继续纠缠下去,用英语重复地恶心我道:“you are really not a good salesman and you are a bad salesman”。我仍然不动声色应对着,看他还准备怎么往下说。因为,我甚至在幻想着,他那一时不满的发泄情绪,应该还不至于过份走地太远吧。同时,我却采取了似乎答非所问、而意在提醒地继续用中文回应道:“是嘛!其实,你完全可以说中文的。说中文吧,我的英文也不好。这样,还更好沟通。咱华人之间用英语多造作呀!”。我内心的本意也不想轻易在众多的 “老外”面前,让人家笑话咱华人、犹其是“大陆人”之间那“窝里斗”的洋相。
然而,他还不干。继续不依不饶地摆谱着其自以为是的英语,甚至还以身体威逼我地提高嗓门进一步羞辱道:“That’s OK. It doesn’t matter. You are not a good salesman. You are a very bad salesman and you are stupid, and you really are very stupid……(译文:中不中文的,无所谓咯。你并不是个好的销售员,而是个非常坏的销售员。而且,你十分地愚蠢,确实是非常地愚蠢……)”。这时,我只好采取“被动”、“示弱”、同时后退应对着。但也不得不用英文平静地反问道:“Why you said that? Why you spoke to me this way?......(译文:你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为何要用这种方式跟我说话呢?)”。可他,还就这么连续5至6次地重复着那羞辱我的英文单词“Stupid(愚蠢)”。其对我变本加厉地呵斥和羞辱,那嗓门之大,使得整个展厅内在场的客户和工作人员都鸦雀无声地关注了过来。我也冷静地让其充分地表演着。他当时欺负人之张狂而霸道的言行,已经到了失去理智的程度。
我想,他当时之所以这么将其那套霸道恶习、忘乎所以地羞辱别人之举发挥到这么“淋漓至尽”的程度,也许是自我得意于自己已是准备买车的客户了吧。而且,还已经在交易中了,就真该享有“上帝”那“颐指气使”的权力吧。以至于他还以为,自己仍身在中国大陆呢。以至于,他都忘了自己现在正处在于一个充满着讲法制、讲规矩、讲公平的氛围国度里了。他甚至还忽视了,其霸道恶劣、欺人太甚的言行,从一开始就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激起了周围人们对他的反感和不屑。他言行举止已经在不经意地惹了众怒、树了众敌了。
当我已判断出,其嚣张的表演已经足够充分暴露,也已经足以让众多旁观的“证人”们能分清谁是谁非之后,我开始要做出不客气的回应了。我要“借力打力”了。要“借”今天正好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态势,将这种无良的“上帝”撵走。以免其继续在这无理取闹。
这时,我对他、同时也欲让围观者见证地说道:“OK, as you keep speaking to me this way and making me feel hurt, I will need to complain about you to my management now.(译文:好吧,既然你继续这么无理对我,我也确实自尊受到伤害了。因此,现在,我只能到经理层那儿投诉你了。)”。而且,接着,我还不忘以中文(不想让在场的老外们听懂)对他提醒道:“不幸的是:我目前是在这里的‘Top Sales(顶级销售员)’。我就不相信在这种有着众人作证的情况(指其无理取闹)下,公司会舍我保你!”。而他,却还在不无得意、自以为是地哼哈冷笑着坐回到其原来的座位上去。从他那“幸灾乐祸”的表情中,可以感觉到,也许他正准备等待着看我去“投诉”后,反倒让经理“臭骂”咱真的如他所羞辱的那样“太傻”、居然还敢投诉“上帝”的笑话吧。
我还真把它当回事儿地到总经理(欧裔白人)那投诉去了。而且,总经理“大驾”还真的出来了。可那小子还在继续幼稚不识趣地犯着他一点也不“策略”的低级错误,竟然还当着该总经理的面,再次提高嗓门、并辅之以食指几乎戳碰到了我鼻尖的激烈行为方式,一再重复羞辱我道:“You are......You really are stupid!stupid, stupid, stupid ……(译文:你就是,确实就是愚蠢!愚蠢!愚蠢!愚蠢……)”。其张狂之言行倒再次充分地证实了我的投诉是多么真实有理、有根有据、一点不假,也没有丝毫的夸张。其再次失去理智的言行,反倒把他自己彻底地推置于了一个野蛮、霸道角色的现场真实写照。
为了不影响到展厅内的客流和生意洽谈,总经理当即叫我俩进到就近的一间办公室里去。先我问因由后,便示意我出去了。临出门前,我不但严肃地重复了一遍申诉,而且,还当着这位大陆无良“上帝”的面前对经理说道:“他已经在人格上羞辱了我。已经严重地伤害了我的人格和自尊心。他必须立即离开这里!我们不该卖这车给他!否则,我就辞掉此工作!”。说得掷地有声。也许,这是这位“上帝”所始料不及的。后来他们俩关在里头说什么,咱已不关心。
过了一会儿,公司的销售主管经理(印度裔人)也招呼我去了解该突发事件的起因(估计已跟总经理沟通过),并要求我“Cool down(冷静)”。我实事求是地汇报了一下事情发生的经过,也建议他向展厅内众多的目击者取证。说完后,我还明白无误地跟经理重申:“I am here very simple: just come here to sell cars only and nothing more than that. Of course,
与此同时,在整个过程中,也有个别认识该“客户”的新来同事(华人),一本正经和天真地走过来“提醒”我说:“他毕竟是我们的客户,有些事就别太较真儿了......”。其言下之意就是说:无论如何,那人好歹也都是个“客户”,所以,也理该算是个“上帝”了。也就有特权胡闹、羞辱别人、羞辱同胞了吧。所以,我该得让着点儿吧。你看,这就是咱们华人同胞中,那令人悲哀不分是非、不讲原则的“人情 + 奴相”销售概念。可我,却不客气地回应道:“我们来这里,是来销售汽车的!而不是来这无辜受人羞辱的!没错,我们应该好好地礼待客户。但,并非等于无原则受辱被欺!我们也有人格和自尊。否则,你就不是在做销售,也不懂得什么才叫销售!对于这种野蛮无良、无理取闹的‘客户’,他今天必须为其所作所为付出点代价!他必须滚蛋、走人!不做他的生意!否则,他就会更加得寸进尺地欺负和侮辱你”。这就是海外‘华人欺负华人’的无奈现象。
过一会儿,该闹事的大陆人“上帝”终于从经理室里灰溜溜地走出来了,朝着出入的正门口走过去。我只是远远地“目送”着他在临出门那一刻的回身时,满脸尴尬和勉强地向我们那销售经理伸出道别的手,并说了声“I am sorry (抱歉)!”便闪门出去了。
看着他出了门开车走人之后,经理把我呼进了其办公室,向我解释道:“我之前之所以让你冷静,是因为,我在恰如其份地处理之前,必须先了解和弄清事实经过的来龙去脉。经过询问了几个见证人、了解情况后证实,这事确实是他先无理闹事、无礼冒犯你。所以,我代表公司严肃地向他申明了:我们不做他的生意,请他立即离开。而且,以后别再回来!所以,你不必再受此事影响,好好卖车吧……”。
事后,我在想:这事若搁在华人老板或华人经营的公司里,在其只讲人情、淡化规矩、漠视原则的经营理念下,处理这类事情的手法,绝对不外乎是:立即不分青红皂白、不惜伤害手下员工的人格和利益,盲目和无原则地单向帮客户护短,训斥一通或开除自己的员工了事。而类似我这种“蒙冤”的小小偶发事件,那还真的几乎是不可能会得到这么公平合理“说法”之回应的。往往会发生的反而是:告状、投诉、评理无门。还真的反会让这类无良“上帝”们看到咱反被老板申斥、甚至开除的“笑话”的哩。更何况是在中国大陆,那漠视法纪规矩,而只讲钱情和只会无原则地把客户误以为真的是“上帝”的地方了。
从整个偶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理过程,我们不难透过现象看本质地发现:这就是西方人从经营管理理念上,利弊清晰、公平分明、不为一两单到手的眼前微利生意而折腰的原则理念。而是,坚持其长期经营的战略原则和理念所采取的果决手法,使忠实于企业的员工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难道这不正是其经营理念的骨子里根本区别于咱们国人的地方吗?其实,这也是在西方,其之所以容易落实和体现“民主”和“公平”的点滴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