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了不少新移民的登陆日记,心中很有感慨。我也想盘点一下从前,也许可以给新移民们一点参考启示,或者反面教材。
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这个城市和社会
我认为我当初做得最正确的一点,是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这个城市和社会。当时我订了一份Gazette,每天看一大堆报纸。订了一些生活杂志,Real Simple, Chatelaine之类。记得当时Gazette正好有介绍每个city(也就是中国说的区)的系列,历史文化人文掌故,有何特色,让我对这个城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Business版和每周一次的Career让我在正式工作之前,就对职场的规则早早有了心理准备。
生活杂志帮助我很快地熟悉这个社会的习俗。我刚刚到加拿大时,是刚出校门的新毕业生,就算是中国的生活常识,我都缺乏。穿什么,吃什么,买什么,送什么,超市里那些在中国从未见过的东东是怎么用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的启蒙老师都是生活杂志。
记得初初看Real Simple,是四月份,杂志上应景地介绍如何挑选芦笋,如果保存,如何处理和烹调,还有龙虾。我的启蒙烹饪老师是爱厨的网站:http://www。euphocafe。com/
在中国从未做过饭的我,很快就中西餐俱能。很多在国内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新移民,一出来就被做饭给打败了,感到生活越发艰辛。其实学会做饭做点心之后,生活会变得很美好。在店里卖的甜到牙痛的蛋糕,在自己手下原汁原味健康,成就感不是一般的好。
一直到现在,我周末都会准备一些特别的食材,好好地给家人做一顿好吃的。大家都非常享受。请人吃饭的时候,我也会给不喜欢做饭的朋友多预留出一些,打包回去享用。
如果回到从前,我希望自己可以把心态放平
刚刚来的时候,确实心理压力很大,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我戴着耳机听收音机。那段时间,语言能力提高得很快很快。
我很遗憾没有做到的,是当初我应该去找几份有意思的工作。比如去Starbucks或Second cup做咖啡,去连锁店做waitress,诸如此类。我有一个朋友曾在寿司店打工,现在做寿司仍然是专业级水准。我们公司的秘书曾在意大利甜点店打工,现在做咖啡也很牛。这里的本地人从小经历过不同的工作,这些工作经历带来的,不但是技能,是对社会的认识,很多时候也为以后的生活和交友带来情趣。
如果可以回到从前,我希望自己可以把心态放平。不要被“十五天找到专业工作”之类的传说打败,我曾经有很长时间非常焦虑和沮丧,其实这于事无补,火候不到,就安心享受现在的生活,踏实地做准备。
我刚刚来的时候,是三月,还是白雪皑皑。LD带我出去散步。当时我们住在NDG。走到全是house的街道,那些小屋子掩映在白雪下,有的人家圣诞节的花环还没有摘下,一切都是那么安静美好。我们觉得那真象童话中小熊的屋子。
前些天,我对他说,你还记得小熊的屋子吗?现在看,那么破旧的房子,可是当时我们觉得好得不得了。他也忍不住笑了。
当初也有坐地铁到Jean-Talon的农贸市场买菜的日子,后来觉得跑那么远,也省不了多少,就不再去了。几年前LD一时心血来潮约了人去滑冰,买了双$99。99的冰刀,后来有事没去,一忙起来也懒得去退,那冰刀的盒子都没拆过封,就这么扔在那里了。他还给我们买了全新的滑雪行 头,可是我们只去滑过两次。我想,当时不省那么十来刀,还真是明智的。为了那点差价,把自己从精神和体力都熬得那么苦,省下来的钱,现在可以做些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对自己很好,就算是靠积蓄还有L&B过日子的时候,她都没亏待过自己,从不与人合租,也不会住便宜但环境不好的地区。她说这样可以让她保持着精气神儿。我想方式可以不一样,但是心态可以一样,就是不要让对金钱和前途的愁苦打败了自己,时时刻刻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分几毫上了。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考虑,有这个心力,不如放在那些更重要的事情上。
没什么要说的了。本来想写成个回忆录,后来觉得罗里罗嗦,自己一介凡人,也没什么可回忆的。
还有一点要说的。在我上学之前,已经长时间地观察了几个找工作的网站,monster, jobboom之类。对于什么工作要求什么技能,本地哪个行业有哪些公司,简历的格式和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诸如此类已经了然于胸。所以我上学的时候就很有目的性。其实不光是我,很多本地的同学都很有目的性。因为他们找工作是从中学就开始,时刻准备着找工作的,本科的时候大家也做过至少一到两个intern,即使是不找工作,也时不时更新一下简历,以便机会突然降临时有准备的。我在这方面,做得不是突出的。
一些新移民:在国内过的是安逸的日子,但有一颗不甘的心
但是对于大部分中国移民来说,我算是做得不错的。我绝不会问什么什么专业好找工作吗这样的问题,因为没有特别好找工作的专业,也没有特别难找工作的专业。需求量大的,或者报酬高的,要么人很多,要么特别难进特别难学。市场是有只看不见的手的,不是吗?其实只要上求职网站看几天,就什么都明白了。
可是对于很多中国移民来说,当初是工作找他们,不是他们找工作。毕业出来,拿着一纸文凭,就是敲门砖,简历的格式就是份自传,怎么写的都有。如今不是这世道了,观念转变得快的,会很快适应过来,转变得慢的,会长久徘徊门外总也找不着道。
对于很多新移民来说,最大的挑战其实是潜意识中给了自己很多限制。 很多人在国内过的是很安逸的日子,但有一颗不甘的心,几年、十几年,甚至是20多年的工作经历,正好碰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不消说,大家在国内都习惯了自己在社会中被认同的价值和地位,也认为自己有种种过人之处。
直到出了国,会突然发现自己象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孩子。虽说临行前说了多少次这是个清零的过程,但是没有真正过上一天这样的日子,很少人能有真切的体会。因为临行前多少人都会认为自己有超人的吃苦和心理承受能力,别人不行那是别人不如自己。
很少会有人可以很快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弱点,承认自己的不足。相反,很多人仍然保持着潜意识中的那种限制,我以前多么能干,我能力多么强,我要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证明我的能力,才能向国内的亲友同事交待。
你怎么可以和国内的同事家人说,你来这边听不懂,不会说话,只能去扛包和拔葱?你怎么可以说,投了几千份简历,全是泥牛入海?华人们其实大多非常在乎工种的差别,所以才有论坛中所谓的专业工作,甚至半专业工作之说。
我无意去评判这样的想法对还是不对,那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想法和限制,会让人在新鲜的阶段过后,很痛苦也很沮丧。
其实退一步会海阔天空。你为什么不可以告诉自己,我需要时间去熟悉这个全新的社会,我需要学习我在这个社会生存的技能和知识?很多人需要的,是放下在中国的经历带给自己的傲慢和自负,去观察这个社会需要你所具备和表现出来的特质,让自己适应另一套社会规则。
你其实可以很坦然地告诉国内的亲友,来到这里之后,我发现自己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适应,应该会有一段蛰伏的时期。
放下这个心理包袱之后,日子会轻松很多。该学什么,该做什么,自己心里也有数。可惜很多人是临行和刚到的时候期望很高,之后一下子又全面掉落,认为加拿大社会就是要移民的孩子,不承认学历,歧视移民,是根本不可能找到好工作的。
我前几天偶尔到家园网的移民版上,看到一个老移民,就准移民们"远离华人社区"的论调作了一番推心置腹的劝告,结果被好一顿嘲笑,很多人说,就是要远离他这样的老移民。这是非常明显的对自己期望过高的表现。
又比如家园网友:Vicky说自己的工作历程,结果很多人说没有可参考性,因为她嫁了个白人老公。不可以否认,有个本地人丈夫,会让刚来的生活容易一些,但是为什么不看看她付出的努力呢?她老公也不可能说服她的老板给她工作。
对自己太自信,会让人拒绝一切来自外界有用的信息和启示。如果自己一时没有成功,会宁愿相信这个社会对自己关上门,也不会放平心态,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
如果有一条路,很多人都走成了一个样子,结果不大好。我不会认为是他们不够牛,所以做不好,我比他们牛,我肯定不会象他们这样。我会想,我和他们应该也差不多,所以我要想想,我要怎样做,才能避免这个结果。象Vicky这样正面的例子,我会想,确实,我学习法语远没有她专注,她是得到了她应该得到的。如果我也想得到同样的,我也要付出起码同样多,或者是更多的专注和努力。
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都说男学IT女会计,又说护士工作好找得不得了。很多人都会问,我要怎么走,才好?
也许有人会告诉你一些行业间的信息,但那是有限的,你永远需要自己搜集信息,然后做自己的判断。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情况,只有你自己能做出最好的决定。
没有人能够给你一个建议,然后你照着做,就走上了康庄大道。即使方向正确适应你自己,在路上你也需要不断地做出各种判断,你需要再做些什么,你需要如何寻找机会。
有些人在国内很成功,所以他们过来会本能地逃避失败的场面,那就是宁愿不去尝试。没有尝试就不会有失败。我心里也有这样的本能,但是我会说服自己,我愿意丢几次脸,换来对自己差距的认识。可能我会面试失败很多次,但只要未来有一次成功,那就是成功了。
所以给自己做规划的时候,留出失败的时间和心理准备给自己。这是必经之路,告诉自己,人生本该如此,每个人都需要从失败中学习本领。第一次面试成功的人很少,即使第一次成功,也不见得比第N次成功的人牛。我第二次面试的时候拿到了offer,有一位朋友第8次面试才成功,我们是同一行的,但他是我的mentor,他工作上的成绩,也远比我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