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越省
刚刚看了家园论坛多伦多版的晒生活开销贴,人家还没有稳定工作,就买新车,Apple air + iphone,每月手机费100,在外午餐和咖啡。
回头检点一下在蒙特利尔的我家,真是越过越省啊。
上班交通工具:一开车,一公交,绿色环保健身。
两部手机:LG 公司手机,我用22.5刀的plan,公司报销25刀。还赚了2.5刀
电脑:我用一台2008年的MacBook,一个iPAD。LG用公司的手提,个人私事在另一台300多刀的手提上,他还用一个3年前买的iTouch。
午餐和饮料:我,一般带饭,同事有约才在外面吃,咖啡牛奶果汁由公司供应;LG,一般带饭,每天还自带一升家里煮的白开水,同事有约才在外面吃。
我现在就是精力不济了,方便省事第一。每天按步就班地上下班,忙完家事和孩子就够累的了,再花哨的玩意儿都没劲玩了。
对多伦多的新移民朋友没有任何褒贬的意思,我只是回头对比了一下自己的消费,有感而发而已。如果有朋友觉得我有贬义的意思,人家看我说不定觉得我是个土包子呢。
车是一个相当大的开销
另外,我刚刚又认真学习了一下家园网友各家公布的开销情况,发现车是一个相当大的开销。在多市有两部车的,开销都在1700 到2000多,包括车贷保险,车位费和油钱之类。
这个开销太大了,即使车贷付清后,也会有1000多的养车费。我想我会采取别的交通方式,把这笔开销降下来。
不过多伦多的车险实在是太贵了!同时供两辆新车也是很贵的。这个“房子”一直要供4年,供完后保险+油费也还是很贵。而且多市的公交还不如蒙方便。在交通这块上的开支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住和行太贵了!
大家晒的帐,一般是500左右的车险,500到600的汽车钱,再加100多的车位费什么的,这就1200左右了。再加上有车贷的,七八百,就上2000了。
比如如果两个人都没有固定工作的话,两辆车就不是特别必要,实在需要的时候,打车也划算得多。
我们两个人都有固定工作,但是目前只有一辆车,也够用。我有急事的时候就打车,其实一年也没几回,总额肯定少于1个月的养车费。现在考虑到老人的需要,想多添一辆minivan,但因为考虑到这辆车不会经常开,我们就想买辆三四年新的二手车,一次性付清算了。这样可以节约下每个月几百刀车贷的现金流。
我们刚刚来的时候,就是最基本的开支。当然当时我们都是学生,在国内也没有很高的消费习惯。
我不开车是因为没有必要。我上班在DT,停车费有多贵多困难。如果有方便的公交,我也没有必要在rush hour期间慢慢地挪,不然就要起早贪黑,错过正常上班时间。所以公交上班,既省钱,又省事。
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固定工作,出行采用公交影响应该也不大。又比如说,我觉得在家里用wifi看youtube是一样的,没必要手机上网看,其它时间,我也没机会看啊。所以LG说给我买个iphone,我拒绝了。
平时的花销
平时的花销我也不会刻意地俭省,我现在基本不买非常便宜的衣服和包,但买一件是一件。每年只买几件,但确保这几件是经常穿而且比较得体的,喜欢的一分钱折扣没有也会买。鞋子也是这样,一般都在100刀以上,但是我每年都只买两三双。当然,这也是我没有时间逛街之后,对于购物的兴趣也慢慢不热衷了。
午餐我一般都是自己带,但我会带不同的水果块和一些小零食,开胃醒神,比在外面吃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总的来说,每个月的固定开支,都是最值得注意的,毕竟年年月月,都要付。旅游一年一两次,丰俭由人,我倒是不大在意。
生活不是不消费,而是合理消费。世界上的好东西是没边的,一切量力而为。如果超出了家庭正常消费的档次,就诚实地告诉孩子,要不就自己努力挣钱去买。
伙食费方面,我们倒不止花700。一是爷爷奶奶和我们一起住,他们饭量比我们还大,所以每个月的伙食800 - 1000总是要的。
孩子上的幼儿园是我们附近最贵的之一,每个月还有一些活动和课程不是免费的,所以她每个月在幼儿园花的钱也在500+。
还有老人平时没事做,需要一些消遣娱乐什么的,也需要花一些。而且他们年纪大了没法做清洁,我们还请了一个钟点工做清洁的。
比如大家谈的那双鞋子,我觉得这鞋是不便宜,这要看家庭的生活水平。如果父母都从来不买这么贵的鞋,我也不会给孩子买。我自己的鞋子也只有三双超过那个数的,跑鞋、靴子和一双休闲鞋。
规划好财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消费是有priority的
到了现在,储蓄和投资的欲望高了很多。主要是生活安定下来后,觉得从长计议,现在每个月多储蓄200刀,日积月累,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中年之后的财务自由、家庭风险的规避、养老和孩子的教育费用,这些问题现在会考虑得比较多。
我现在的感觉就是越来越觉得怎么规划好财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500刀能做的事情是很多的,希望慢慢建立一个好的plan。
在我看来,消费是有priority的,我会先考虑置业,再考虑其它,车和电子产品,属于消耗性的消费,不会保值,但房子不是。合理的消费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住更大的房子,更早获得财务自由,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游历世界上更多的地方,而不是为了存折上的数字。
当然,如果别人的乐趣和消费倾向是愿意在车上比在房子上花更多的钱,那也是个人选择,如果真的很喜欢,为什么不呢?
我自己的情况
有家园网友的评论指我节衣缩食,我的意思合理消费,不是不消费。
我觉得我没有节衣缩食,800 - 1000的伙食预算放哪个城市也不能算是节衣缩食。孩子三岁多,上的是私立的蒙特梭利幼儿园,游泳课、舞蹈课、滑冰游泳,我都送去学。
喝的牛奶和所有奶制品都是有机的。但是很贵的衣鞋我不会买,孩子长得快,穿一季就没法穿了。一些名牌的童衣我都是等到圣诞前一两周大减价的时候才出手。平时就是Loblaws的Joe那里解决,我觉得它家衣服性价比挺好。如果家里人都没买过那么贵的衣服鞋子,我就更不会给孩子买。
我们现在住的房子贷款才是我们年收入的1.5倍,也不分租,怎么就成一些网友所说的房奴了?我不觉得我过得比晒帐单的任何一个人差,房子是自己住的,不用交车位费,后院有自己的游泳池,穿戴也不差,年年都旅游,还用钟点工。另外我有两套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是投资。我也请朋友吃饭,一般夏天的BBQ和冬天的圣诞节,我都会做东请大家到家里party。
但我确实觉得不必要的消费就会去cut掉,尤其是每个月都要支出的固定开支,不知不觉就会是一笔大数目。而这些钱完全可以放在更好的用途上,带来更好的生活。但必要的我都会买,象人寿保险,除了公司的,我还买有私人的。这些都家庭风险规避必要做的。
如果每个月都花2千刀在车上,两三年下来就可以存出一个房子的首付。我觉得我会选择先辛苦两三年,存出首付,同时也可以买一辆便宜的二手车先对付着。等过了这两三年,再买好的。其实就是几年间的计划,不是说就要等到养老院花不动钱了才能做到这一点。
中国的房子是没有地税,但是折旧得相当快,90年代的房子很多都旧得不成样了。这边也是有很多房子挺旧的,主人没钱维护。生活中需要花钱的地方真是太多了,要过得decent一点,还是得好好规划。
其它方面的,我可以保证衣着整洁大方,不会比她的同学差,该有的场面衣裳也有,这样就行了。但我不会满足她的每一个要求。不会苛刻,但是会有约束和节制。这些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有计划地花钱就等于葛朗台。
怀孕坐地铁没事吧?我怀孕的时候也是坐地铁,一般都有位子,这里不象国内的公交,挤照片一样,这里的地铁和火车都还挺好的。LG要来接我还觉得要等他,浪费时间。
每年不是我父母过来,就是我回去。他们加拿大也玩得差不多了,明年准备带他们去美国玩玩。LG的父母已经移民来了。
我也没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我上面说的有什么矛盾。
关于孩子的教育开支
另外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确实花销会是比较大的。我更愿意把钱花在教育投资上,私立学校,以后可能会上私立大学,或者professional schools。象法学院医学院,在加拿大上目前的价钱是20多万,在美国上就是翻倍。
即使我不能完全供出全部,但是可以在学费上尽量减轻一下孩子的负担,这是我非常愿意做的。
我觉得在Montreal,起码中学得上私立的,公立的我都不大放心。大学如果在加拿大念,是挺低的。但是如果以后孩子要念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而且能考得上呢?这些都没有奖学金的。
孩子打工,也就是能筹个生活费,要挣学费还是挺难的。
我们第一代移民是比较难一些的,本地人有他们父辈在这里的基础,会好过很多。我们下一代就会好多了。
将来孩子读书,20多万是学费,生活费什么的还没有算哪。可以申请student loan,但是医学院毕业出来刚做医生薪水也不高的。一毕业就背这么一大笔贷款,还是挺大的一个负担。
医学院是本科毕业才有资格申请,再念四五年吧。不止医学院是这样,法学院也是一样。法律和医科在这边算是professional school,职业培训类的,而不是本科类的,都必须有本科学位才能申请,学费都是大大的贵,招生极其挑剔,成绩要非常好,义工要做很多,入学还要面试。但是念出来呢,回报率也是大大的。当然这还是要看孩子自己的兴趣。没兴趣不强迫,呵呵。
据我所知,医科淘汰率倒是不高的。主要是进去的都是人尖子,荣誉感超强的,丢不起这个脸,基本上玩儿命地学。选了这条路的,都知道前路漫漫,不是毕业就万事大吉,还要match到心仪的科和医院,一轮轮面试和笔试地过,都不容易。是到社区小医院,还是到综合大医院;是成为万金油家庭医生,还是成为surgeon,之间也是云泥之别。
我做这些功课倒不是为了孩子,而是我自己挺喜欢看看不同的职业道路。人家是做什么的,career path是什么,也算是了解世界和社会的一方面吧。别人考board的故事我都看得津有味的。
孩子的独立和父母的影响是两回事。在孩子十几岁的时候,看到的世界是非常有限的,这个时候父母的眼界和对世界的认识,就相当于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我不强求孩子一定要走什么医学院的道路,但是希望孩子可以有我这种“做功课”的精神,在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多看,多调查,多做功课。
我希望可以成为孩子一生的朋友,到了18岁kick out不kick out是另一回事。但是我希望在孩子人生的不同阶段,我都可以成为可以倾听并能够理解她世界的朋友。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借力打力和一个人乱闯差别是很大的。当然天赋禀异者自己也能闯出一条路来,但是我假设我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