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圣诞新年,多伦多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人们纷纷忙着挑选购买节日礼物,相互馈赠,传情达意。而对于家有儿女的家长们来说,礼品清单上当然少不了“老师”这个重量级的送礼对象了。这对于绝大多数刚来到加拿大、还未了解加拿大学校文化的华裔新移民们来说,未免有些疑惑:怎么加拿大也流行这一套?我到底应该如何给孩子的老师送礼呢?针对这个热点现象,本期北辰时报做了广泛调查和深入报道,为广大华裔家长们答疑解惑。
来到加拿大,你给老师送过礼吗?
“马上要过圣诞节了,我需要给女儿的老师送礼吗?应该送什么礼物好呢?”这是最近一个月来林丽女士向周围的朋友熟人们提出的最频繁的问题。林丽一家人今年4月份才登陆多伦多,经过半年多的适应和磨合,老公已经找到一份收入还算稳定的全职工作,3岁半的小女儿也顺利进入政府办的Daycare上了全托,生活已经渐入正轨,即将来临的圣诞节将是他们在加拿大度过的第一个重大的“洋节日”。
但随着节日脚步的临近,林丽却开始慌了手脚:她刚听说原来在加拿大,家长们也纷纷给老师准备礼物,而且有些华裔父母准备的还是大手笔的重礼!就拿林丽在LINC班上认识的一位姓王的女士来说吧,她已经为8岁儿子的班主任准备了价值过百元的SPA礼品卡!但也有朋友告诉林丽,其实在加拿大送老师礼物没那么多讲究,哪怕只是一张表达感谢的圣诞卡片,也算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心意。
不知道哪种说法才正确的林丽于是致电本报,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解答。记者随即在家园论坛等几个本地中文论坛上发布了“来到加拿大,你给老师送过礼吗?”的帖子,不到两天时间,响应回帖者众多,可见这类话题还真是本地华裔父母们关注的热门焦点。
网名叫“爱上多伦多”的网友回帖表示:来到多伦多快8年,逢年过节的她都会给孩子的老师送一些礼物,不过都是巧克力之类的,价值在10元上下。另一位网友的经验则是根据“重要性”来划分送礼等级:比如儿子5年级班上的主管老师(就相当于国内“班主任”)就送20-30元左右的Gift Card,普通的学科老师送一张10元以下的Tim Hortons卡就可以了,而课余时间儿子学习钢琴的老师就比较重要了,一般他都会精心挑选一份价值在50元左右的个人礼品送出。
大约60%的网友认为:重大节日当然得给老师送礼,而且根据咱们华人“尊师重教”的传统,这礼还不能太轻飘了;也有一些网友认为,按照加拿大这边的习惯,圣诞节给老师表达感激和谢意的最通俗的方式就是送上感谢卡和祝福卡之类的“心意纸片”,只要有心思,这里的老师们是不会那么势利地根据收到礼物的贵贱去分别对待每个孩子的。其实就是一句话:在加拿大,给老师送礼绝对不是义务和责任,全凭自己的想法。
根据论坛上的网友回帖,记者大致将本地华裔家长们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不送礼。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认为加拿大和国内不一样,不需要给老师送礼。
第二类,只送卡片和一些低价值礼物,相信礼轻情意重的。百分之70%的家长都属于这种类型,过节的时候,一般买一张卡片(或者用宝宝们的照片自制卡片),外加一盒巧克力。不值什么钱,只是发一个节日的问候而已。而根据他们的经验,这一招挺管用。老师们一般都比较appreciate, 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
第三类,实惠型送礼。一般送比较实在的咖啡厅抵金券,而且面面俱到,所有跟孩子有关的老师都送。当然,根据老师的重要程度,价值也不同,最多的送$20-30,最少的送$10-15。这类人情世故处理得比较好的家长普遍看法是$20-30在加拿大已经是“上限”了,再多就真的有行贿嫌疑了。
第四类,已成年的本土长大的第二代移民,不以送礼作为“贿赂”老师的方法。一般来说,孩子上了高中,就不再需要家长头疼给老师送礼的问题。圣诞节给老师送礼如否,以及送什么样的礼物,一般都是孩子自己说了算。大多数的孩子都很有个性——一般只给自己喜欢的老师送礼,而且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礼物是自制的(卡片等),因为它很个性化,融入了感情和心血。他们送礼一般是在圣诞节、喜爱的老师的生日、以及老师离开或自己毕业的时候。
给老师送礼其实是一种“加拿大礼仪”
对于一贯讲究“尊师重道”的华人来说,“给老师送礼”好像是天经地义,然而近年来在中国国内越演越烈、几乎失控的给老师“送大礼”的现象让太多家长们深受其害,当整个社会大环境都认同、助长这种歪风邪气的时候,绝大多数家长们只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而对于移民到加拿大的华裔家庭来说,则很容易走极端。一部分家长或者是因为语言的问题,不太愿意或者不敢和老师有交流。也有的可能认为加拿大是免费教育,这里不会有中国那么多“潜规则”,既然到了加拿大这个“纯净”世界,干脆就与老师老死不相往来,省了多少麻烦!
另一部分家长则继续保持跟老师搞好关系的原则,或者担着“不送礼老师就会歧视、冷淡孩子”的心,把“给老师送礼”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加拿大的土壤上来。于是就引发了本地教育界的一些口诛笔伐,认为近年来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华裔家长崇尚送老师礼物,甚至互相攀比送礼的价值,才把加拿大原本纯洁的教育界风向渐渐改变,论起根源,华裔移民难辞其咎。
其实还真不要冤枉华裔家长们,在加拿大,一直有着送礼这个传统。加拿大人很重视节日,每年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之类的节日,孩子们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都要互赠礼,以表心意。可以这么说,重大节日或特殊日子(比如老师生日、毕业礼)给老师送礼,已经成为一种“加拿大礼仪”。
当然,和国内给老师送礼相比,加拿大式“敬师礼”通常不会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一种表达谢意、祝福的意思。所以华裔家长们也要转变思想,送礼绝对只是想要表示感谢,如果觉得没有什么好感谢的,不送也理所当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而且送的都是小礼物,像国内那种“没有个千八百的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的顾虑在这儿也不会发生。
记者采访了在多伦多爱静阁区一所公立小学任教的刘女士。移民前刘女士在国内恰好也当了差不多6年的中学教师,同样的职业、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让她感触良多。她告诉记者,自己在多伦多担任小学教师的三年多来,收到过不下百份的学生们的礼物,其中最贵的是一条真丝围巾,估计价值也就30加元左右。而之所以她对这条围巾印象深刻,不是因为它“贵”,而是因为上面有学生自己歪歪斜斜绣上去的图案和名字。刘女士说:“每个学生送给我的礼物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亲自参与’在里头,每份都有不同的含义,正是这一份份沉甸甸的情意,让我深深感动并永远珍藏着这些并不值钱的小东西。”
在刘女士珍藏的学生礼物中,很少是现买的成品,大都是学生们亲手制作的:比如一个扁扁的宽口玻璃瓶,里头精心绘制出五彩缤纷的花朵,将这个平淡无奇的玻璃瓶变得独一无二的精美。又比如一幅涂鸦的肖像,那是一位6岁的女孩眼中笔下的“Miss 刘”。刘女士说,在加拿大,孩子们很少买成品礼物送老师,就连一张小小的贺卡,也是用A4纸对折几次后,亲笔画上美丽的图案,写上自己相对老师说的心里话,特别有深意。她认为这样的小礼物更能表达心意,老师也更愿意接受。
加中文化差异造成送礼尴尬,监管协会相信教师的职业操守
既然老师很乐意收到节日礼物,那么也就不排除有家长(特别是没有改掉国内送礼心态和方式的华裔移民家长)将送礼这件事的级别和档次一升再升。据资料显示,许多华人家长都按照国内习惯给送老师礼,却未意识到加中“送礼文化”的重大差异。有家长给老师送礼的大手笔让其他加拿大家长咋舌;有的家长则抱着“跟老师搞好关系对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至关重要”的心态,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确保送给老师的礼物不缩水。
那么,对于教师收受学生礼物的“度”,监管部门有没有具体的规定和准则呢?记者咨询了“安省教师协会Ontario College of Teachers”(此协会是安省教师行业管理机构,教师的资格证书从这里获得,并且负责监督教师的职业操守)的相关人员。他们表示,目前协会发布的教师职业操守规则里尚没有对于教师收受学生礼物的任何规定,也从未收到过此类事件的投诉。因为教师不是民选官员,接受学生和家长赠送的感谢礼物不存在利益冲突问题,所以教师协会不予设限,也不会要求其申报。但如果家长发现老师经常性地收大礼,并有违背职业操守的行为,可以向校长、本区的教育委员或安省教师协会提起投诉。
安省教师协会强调,协会相信每一位安省经过资历人证的教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具有职业操守,不会因为家长没有送礼就有不平等待遇。而且,加拿大长久的教育史所保留看重的质朴遗风,不是短时间可以改变的,老师们不会因此而失去职业操守。
在密西沙加一所公立高中任职的李先生则向记者表示,相比其他族裔,亚裔族群学生、家长或受传统影响,确实更“多礼”,令老师感觉自己辛苦工作得到肯定和尊重,情理上难免对这些学生更喜爱,但在教学中,老师们对学生们都还是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对待的现象。这是因为加拿大学校的风气和中国的风气是完全不同的,没人送东西,老师们一样乐呵呵地工作,一样对每个孩子一视同仁,不会因为送了就另眼相看。李先生还给广大华裔家长提出建议:与其挖空心思纠缠送什么样的礼物,不如多花费时间精力用在与学校、老师的交流沟通上,多配合学校的活动,比如参加家长委员会、主动做义工,为如何跟学校老师合作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出一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