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回忆之我盼回国过春节
(郑筝)一大早,微信小组里就有短信提示音响个不停,打开来一看,几个好朋友已经聊上了。春节就要到了,国内的过节气氛定是相当的浓厚,所以朋友们聊的话题也都是和春节有关,但是没聊太久之后,话题就说到回家过年的事上来了。因为我们几个关系好的朋友,从大学开始就各奔东西了,今年无论是在武汉上研究生的,外地工作的,还是在韩国上大学的都赶着春节的热潮回家了,只有我还在远离家乡的加拿大呆着。
在微信里,朋友们三言两语的说着,但是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就是让我快回家,回家和他们一起过年,他们说:“咱们关系好的都聚齐了,就差你了,你也好意思不回来。”我无语。我知道我回不去,起码今年是没戏了,但是面对他们的要求、指责和软硬兼施,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群里一个人的一句话使微博小组又炸开了锅,这个朋友说,回来吧,机票我给报销。所有的人都开始疯狂回复,说机票都有人报销了还不回来,绝对对不起大家云云。我瞬间又成为了众矢之的。
其实有谁不想家啊,又有谁不想回家。家里有朋友、有亲人、有熟悉的地方、有好吃的小吃。无论哪一点都值得人留恋。我呆坐在电脑旁,回想起前两个春节过节时的情景来。
第一个春节是我刚来加拿大四五个月之后的事情,那个时候来加拿大没多久,很多事情都还不是很熟悉,每天也就过着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好在有舅舅、舅妈、姥姥、姥爷住在距离我上学的城市不到一小时车程的地方。在我思乡想家的时候,有他们的陪伴我是幸运的。
曾经的我也因遇到麻烦而烦躁、遇到困难而流泪,每每这时真是倍思亲啊,说到过节那更是脆弱的不堪一击,思乡情更浓。不过好在同学们也会相邀一起过节,这样可以把想家的情绪冲淡一点。大家在一起做饭、聚餐、举杯、玩耍也好不快乐。
如果赶上中国的节日正好凑上加拿大假日的话,我就会回姥姥、姥爷、舅舅、舅妈家和他们一起过节。来加拿大的第一个春节就是在亲人家度过的,我和表弟、表妹们一起玩纸牌、打游戏、看电视,很是开心。而大人们做了丰盛的年夜饭,大家热热闹闹的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了个团圆饭,之后又打开电脑连着电视,看了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那种节日的感觉很浓厚,除了大街上冷冷清清之外,在家里我仿佛回到了中国一般。
一年过后第二个春节又来了,这时的我经过一年多的磨练已经成熟了很多,我很少再脆弱的一说想家就流眼泪,想想刚来的那段日子,真是也挺悲惨的。加拿大的寒假时间挺长的,最后一门课的考试结束之后,就再也不用去学校了,一直到圣诞节过后一月份的下旬,才继续进入下学期的课程。这期间有大概快两个月的时间,我觉得如果我这时候不回国又更待何时呢。
于是我利落的定了机票,收拾好行李,准备着回家。谁知这时在签证上出了问题,我的出入境签证比我定的返程机票只多出了几天的时间,当时的我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我是否还能顺利的入境。我多方打电话求证,没有人能给我准确的答案,一个学姐对我说,应该没问题的,她认识的有个人在出入境visa过期的当天返回都顺利的入境了。但是我听完之后还是很担心。
老妈知道这件事后也说,如果不能确定还是不要乱跑,以免将来惹下麻烦。还说让我把机票退了,老老实实的呆在加拿大过圣诞。我一听更着急了,因为回国一直是我盼望的事,现在马上就到眼前了,让我临时放弃,简直就是要了我的小命,我是绝对不甘心的。
于是,我几经周折打到移民局去询问情况,打了五次电话,直到最后才有一个人明确的告诉我,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大签的过期时间在半年以上,出入境签证只要还有效,还剩多少时间并不是重点。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我的回国之旅也就此开启了。
于是,我开始买东西准备给家里的亲人、朋友带上一份礼物,当我真正开始筹备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中国的强大,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从衣服到鞋子,从用的到吃的,没有哪一样逃过了“中国制造”的魔掌。我思来想去觉得好不容易回去一趟,还是不能全买成“中国制造”回去。
于是我绞尽脑汁的找不是“中国制造”的东西,终于,在我的努力下我带着大部分不是“中国制造”的行李上了飞机。
一年没回去,国内的发展真是令我惊讶,一些我一直以为加拿大才有的牌子和物品,在中国开的专卖店遍地都是,不但全都音译成了中文,还有自己自创的广告歌,我不得不感叹中国这个购买力市场的强大,让世界的目光都紧盯着中国,一旦有任何的品牌上市,中国绝对是主打的市场。
就这样回到家,我拉着好友、哼着小曲、吃着小吃、逛着熟悉的小店,心里满满都是温馨又满足的感觉,特别的温暖。但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两个月的时间飞一般的过去了,转眼我返程的日子到了,那时正是临近春节的时候,国内的整个氛围让人觉得特别的舒服,孩子们放了寒假在大街上嬉戏,逛街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中年人和老年人也陆续出来购置年货,街上是一天比一天热闹,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得回加拿大,真是有万般的不舍。
但是没办法,即便有千万个不愿意,还是得按时返回,就算我想多呆一会,延长返程的时间也很不现实,因为出入境签证也等不了我那么久,所以,我只能带着遗憾返程了。回到加拿大后,冷清的气氛和国内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过这也有好处,就是使我很快清醒和冷静了下来,快速投入到了下一学期的学习中去了。
微博小组的对话还在继续,我瞬间从回忆中又清醒过来了,虽然两年过去了都没能回国好好过个年,而且今年的春节马上就要来了,也不可能再回去了,但是我还是怀着一份期望,希望下个春节能好好回家过个年,和家人、朋友们聚在一起开心一把,但愿我的愿望能实现吧。
回家过年
(点心)自从1999年离开中国,我就没有回去和家人过年了,所以每次一看到回家过年这四个字,总是会有一点若有所失。
年前分散在各地的女友都陆续回家了,归乡的路上,是一串串的欣喜和盼望,也是一串串跌落在地的感伤。女友很有感触地在回家的汹涌人流中写下了“回家,只是为了探乡亲,闻乡音,品乡味,解乡愁”的句子。让我不禁想起杜甫的回乡:“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家,永远是最让我们期待的地方。
女友不仅人已返乡,还不断用Iphone 在QQ上传她会老友,携子品尝汉味小吃的照片和感想,看得我真是肝肠寸断呐,我那心爱的炸红薯面窝啊,还有这里做不出来的臭干子啊……
能回家过年还是幸福的,哪怕回家的路异常遥远,哪怕回去了同预想的有差距,可是最少回去了,就可以把思念的那一角填满,所以我还是渴望着能回家过年的。
同国内的女友比起来,我们在海外的华人回去要难一些,尤其是做母亲的,孩子在校上课,总不好拉他们回去,可是把孩子丢给要工作养家的丈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全家同时回去呢?因为孩子的课业,也还是无法尽兴。所以我们这些“外国人”要回一次家就更难了。
今年女友终于下定决心,把两个孩子留给婆婆,只身回去过年了,人还没走,却已经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了。虽然这个家不是自己的家,也不是妈妈的家,可是它却是孩子心中的家。她这么一走,不是又让孩子没法和全家一起过年了吗?
可是我这么一替她着想,自己心里反倒安慰了,我们急急赶回去的,是那个叫做妈妈的家的地方,可是如果我真回去了,岂不是又让我的孩子没有家的感觉了?想清���了,失落感就少了许多,那种急着回家的心情也就淡了许多,我们这里也一样过年呢!
既然是儿子心里的家,就要让他也象我一样对这个家有眷恋,所以本周末请一大群朋友来家庆贺,让这个家也成为儿子今后走到哪里都念念不忘的地方。
最后用另一位女友的话做收尾:曾经懵懂,而今不惑,前路漫漫,且行且惜。
中国的新年-春节来了
(枫树)今年的春节比往年的早,原以为今年这个春天的节日会是在冰封雪冻,白雪皑皑中度过,谁知,今天接小朋友时仔细一看,草地居然开始泛青了。虽说是早春遇上了暖冬,可这也太出人意料了吧?让人感到冬天还没来到,春天怎么就抢先出了头?!
夏天,老公的侄女就筹划着春节前要结婚,作为爷爷奶奶的公公婆婆,自然在这里呆不住了,于是他们在年前赶了回去。这不把俺的心也带了回去,恨不得在他们身上装上个摄像镜头,能够直播他们看见的热闹景象。
现如今孩子们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好了,娘家,婆家都给他们有专门的新房,可工作在异地的小两口,年后他们还是只能蜗居在原本不属于他们的城市里,但愿他们能够很快地打开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
春节应当是个团聚的日子,但我们大多数居住在海外的华人,没有办法加入到国际春运的大迁徙中;甚至没有特定的假期,可以使家人们团聚在一起,所以只好邀请住在附近的亲朋好友相聚,来烘托节日气氛。今年还算好,年三十在周日, 可以比较从容地做上一桌年夜饭,和朋友们热闹一番。
在国内时,北方人口音比较标准,所以从来没有忌讳过四字,对我们来说,“四”就是事事如意,通常送礼时会选四样,即大方,又有意义;“六”就是顺的意思,六六顺嘛,通常猜拳喝酒时会吆喝道;“八”则是四平八稳的意思,日子过的安安稳稳,这是老百姓所期盼的;而“十”当然是十全十美了。
小时候家中人口不少,经济匮乏,所以年三十晚饭是难得的奢侈,通常会做四热四冷八盘菜,寓意事事如意,四平八稳;当然其中有一盘鱼是不能吃的;那时候是尽可能地想办法多弄些荤菜,让大家打打牙祭;而现如今,只要高兴,你可以天天打牙祭,所以做年夜饭,是思忖着怎么在菜肴里把寓意点出来了,还要即好吃又健康。
打上周起,俺就开始筹划年夜饭的菜谱了,加上每天傍晚做饭时,从中央四台不停地收听各地不同的年俗,但对我帮助最大的,还是江南的年俗,让我回忆起了更多的过年食谱。这不,豆芽形似如意,狮子头寓意团圆,茶叶蛋是元宝, 鹌鹑蛋加苹果可以做成一道“平安”来。当然莲菜,年糕是必不可少的了。
嗯,不多介绍了,我得赶紧去把灯笼挂起来,再做些麻花,排叉,等小朋友们来了,让他们从口中先感受到中国的新年--春节来了。
新年忆旧
(阿妍)中国人过年的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没百度,估摸着大约差不多有几千年了吧。
这个传统在童年记忆里就是有新衣服穿了,一年到头都可能穿着补丁衣裤,但过年这会妈妈一定会准备件新罩衫套棉袄上。这就算新衣服了,美得不行;吃饭时可以豪爽地光吃菜不用吃饭了,平日里饭都吃伤心了,光惦记着吃菜了(现在是菜都吃伤心了,不知道吃啥好);过年可以走亲戚,亲戚家吃的也不少,花样口味和自己家完全不同,小零食,正经大餐都不少。
我记得小时候走一亲戚家,人家问:吃了吗?父母诚恳地说:吃过了吃过了。好,人家就给每人来了一碗鸡蛋酒酿,每碗里窝四个鸡蛋,可把我吃乐坏了。
吃完了,就着阳光在别人家院子里跟一帮孩子跑啊,玩啊。玩的什么,为什么跑得那么欢实?现在无从记忆,惟记阳光特别好,笑脸特别真,厮闹特别快乐。和鲁迅《社戏》里一句相同: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以前过年时想吃汤圆得自己带上泡好的糯米上公家的厨房排队借磨子使。公家的大磨子是个石磨子,上下两块打磨切割的石头,上面一块石磨有个把手,上插一粗木棒,用来推动石磨。
这活不是一般妇女做得动的。而我,十岁就可以配合着父亲往石磨眼里递泡好的糯米,父亲推一圈,我配合着他的速度往石磨眼里倒糯米,流下来糯米桨水用一布袋装好,系上口,吊着沥水,沥干水份后布袋里才是可以包汤圆的糯米粉。
现在,这活是没有了,超市都有了现成的精细糯米粉,袋上美其名曰:水磨糯米粉。敢情,我十岁时就会做水磨糯米粉了。
我记忆里最深刻最难忘的是某年,年三十,我一个人吃了顿饭。然后,晚上一个人跑到空无一人的大街上走呀走,一点不担心打劫,小偷强盗也得过年,是吧。路灯四季如一,亮着;枯树一如往昔,伫立着;什么都没变,只是人流在某个时间段都抽空了。城市显得特别宁静,特别沉淀,特别如一个老人。你就只想窝在他心口里呆一会,待一会,再呆一会。安静下来,不要尘土飞扬,也不用迈出什么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