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移民夫妻的感情问题不是什么新鲜故事。一方生活在中国,一方生活在加拿大具有双城生活的家庭不在少数。要维系这样的双城生活需要多大的忍耐与毅力,我没有打探过。
朋友圈子里有男人留在加拿大奋斗,照顾孩子上学读书,女人留在国内坚持一份铁饭碗的。熬了些许年,问到他的将来,他自己也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回国是没有工作了,将来回去养老吧,趁着还能动,挣点钱是点钱。
可是,从现在到退休养老还有十多年,这十多年,夫妻,家庭该何去何从恐怕都不愿意从深去想。大洋那头的女人不知深想过男人独自照顾孩子还要工作的艰难没有。又或者有没想过自己这十多年真的要过开门一个人,关门一个人的生活吗?
开玩笑时逗男人在这边找个搭伙过日子的,这样的情形在移民里听说不少。可这样的搭伙会有家庭的感觉与温馨吗?又或者日久生情,真的组成了新家,大洋那头的女人真的能坦然承担这种双城生活的结果吗?
圈子里也有女人留在加拿大照顾孩子上学读书,老公在国内奋斗的。熬了些许年,孩子终于独立了。自己也可以放下孩子,飞飞中国,再飞飞加拿大。这样所依傍的男人还算是靠谱的。不靠谱的自然是国内已经没有了她回去的理由。
双城生活的代价是婚姻。也是个体的幸福。但,人们都会用孩子作为理由,以孩子的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指示牌,方向标。从现象上看好像有道理。可是孩子在一个父母总有一方缺失的状态下成长真的就一点影响都没有吗?有母亲很骄傲地说:我儿子很黏我的,很依赖我。又或者我把他从小带大的,一天都没离开过我。也有父亲很骄傲地说:我儿子听我的,不听他妈的话,母子在一起总吵架,不如我们相处好。
替他们鼓掌之余想想这不也是他们另一半父亲或母亲的悲哀吗?一个对家庭成员缺失视之正常的孩子长大后对家庭的责任感会是健全的吗?不需要爸爸在身边也可以,没有妈妈的日子不会不舒服。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身边的父亲或母亲就应当放弃他们幸福的权利,全力维持他的人生目标。这样的孩子成长后能是一个包容替他人着想的人吗?
双城生活的家庭每年依然有很多,还有很多家庭即将面临着双城生活。他们的伴侣不愿意在加拿大陪伴他们奋斗或者其他原因要离开。当夫妻双方面临着选择时,我并不认为离婚是唯一选择,而是希望他们能多想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