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回国情结
方壶斋
就象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一样,回国似乎是海外中文论坛上的一个永恒主题。想回去的但是还没有决定的人写他们的困惑,就象我一样(或者我就象他们一样)。回去转了一圈的写回国观感,就象我一样 (或者我就象他们一样)。坚决不回去的人则痛陈回国的种种弊端。关于回国的文章也总是引起众多网友的评论,就象我的那篇《困惑》一样。最近,又有很多人在华夏文摘猜度小尼回国的动机。
读了那些评论,我想,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回国的,回国,至少在这些人的心中,都是一个排解不掉的情结。评论别人的关于回国的文章,其实就是在进行一种关于自己未来的思考。进行思考的人的灵魂,永远是在母国和异国之间挣扎,而且心中,恐怕母国的分量,是更多的。
如果一个人对于母国没有太多的牵挂,或者对母国的牵挂与对母国的现实的看法不构成矛盾,就不会在回国问题上作文章。回倒是回,但是不会宣讲回去的动机,因为回去的地方,不过就是另外一个驿站罢了,如果必要,他还会离开,轻飘飘地,或者潇洒洒地,同样不发表任何宣言。回去的理由,无非就是工作,家庭,和吃喝玩乐的事情,绝不会牵扯到爱不爱国或者为谁做贡献。
对于出洋留学的人来说,回国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你看过去多少出来的人都回去了。方鸿渐回去了,钱学森回去了。而且那个时候中国还是没有今天的繁荣的。那时候的人,大概就是觉得回家是顺理成章的事。回去的人,也很荣光,自家人花钱登报宣示,说儿子闺女学成回来了。那个时候,我是说方鸿渐的时候,回去大概就是个个人的选择,与报效国家无关。顶多和报效乡梓有关。那时候的人,家的观念, 乡的观念,可能是要比国的观念更强一些。到了钱老,那就是爱国了。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起产生了出国就不回来的念头了呢?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觉得凡是自费出国又回来的,一定是窝囊废,在外头混不下去了才回来的呢?从什么时候起,那些终于回去了的人,得由党报或者单位表扬他们放弃国外高薪工作,优厚生活,毅然回国服务,以便为其光耀一下脸面呢?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从什么时候起,回国成了一个问题呢?
我在美国见过一些留学生,包括来自亚非拉的。问起他们毕业后回不回家,他们好象都没有说一定要在美国拿绿卡。他们有一年的实习,但是能不能找到工作,那是另外一回事。他们的态度好象差不多都是看工作而定,很少有为回不回国进行痛苦思考的,也很少听说有为了留下放弃专业打黑工的。
阅读过去的小说,有个印象,好像出国很容易。从清末起就很容易。我想这个容易,大概就是出去的人轻易回国的原因之一。那时候出国大概花钱也不多,因为没有飞机,坐很慢的船贵不到哪去。另外也不用花钱上补习班考托福,不用联系很多学校,交很多申请费什么的。那时候出国以后的房租可能也便宜。总之出国不是一个非要赚回来不可的大投资。所投的钱回国以后工作也能回收,所以用不着一定要赚洋钱。那时候出国留学大概是为性情不是为谋生或者发财,所以才有动辄换课,而且多修文科的人。 其中不少都成了大学者。这些人不管在哪里教书,都一样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