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人员比例高达85% 归国奇迹是怎样产生的
我国留学生回归率与滞留率约为1∶2。而在地处偏僻、条件一般的四川农业大学,回国人员的数字高达85%。
改革开放至今,四川农业大学共派出各类留学人员388人次,其中333人次回到了学校,回国率达到85%。
同一时期,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的回国率约为33%。
四川农业大学地处相对偏僻的雅安市,条件并不是很好,为什么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坦言,是一代一代留学人员传承的报效祖国的精神。
四川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杨凤教授,当年在美国即将获得博士学位之际,周总理热情洋溢的讲话,促使他同钱学森等一批爱国人士一起,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早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的夏定友教授,1957年开始蒙怨20载,恢复工作后尽管已70岁高龄,仍带着学生爬坡上坎,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文心田1987年被派到当时的联邦德国留学,1990年初,就在他的研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可以获得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时,学校去信希望他尽快回国,因为教研室老师青黄不接,教学难以为继。他选择了回国:“我的导师夏定友教授终生报国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在回国问题上我不能与学校讲价钱。”
老一代留学归国人员的事迹,教育、影响了文心田这样的一批又一批留学生,成为促使他们按时回国的巨大动力。
为了吸引并留住回国学子,四川农业大学一直努力为回国人员搭建宽阔的事业舞台。回国人员在国外接触到许多学科的前沿知识,回国后,学校往往根据他们的特长,给他们安排学科建设和开新课的任务;在争取到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后,也把他们推到第一线。
2000年,正在瑞典做博士后研究的张全新接到学校来信,得知他所在的草学学科已被评为博士点。他想:“与其在国外当博士后打工,不如回国教书育人,开创自己的事业。”回国后,学校立即将建设该学科点的任务交给他。由于工作出色,36岁的他成为学校最年轻的博导。
留德博士李学伟回国后,学校提供条件,使他很快在动物遗传育种方面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的重点项目,还被加拿大国际发展署聘为中加瘦肉型猪国际合作项目的遗传育种技术负责人。
近年来,学校的办学经费得到改善后,较大幅度提高业务骨干的收入,以待遇留人。
到去年底,教授、副教授的住房面积分别达到了150平方米和130平方米以上,校内分配收入总体水平比1996年增长了542%。记者得到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1996年,教授年均收入约1.3万元,其中校内分配收入约3000元;2001年,教授年均收入约4.5万元,其中校内分配收入约3.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