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说到回国内工作时,各种说法都有。有的说回国学生如过江之鲫,可身边见到回去的并不多。有的说国内张开了双臂需要回国留学生,并可举出不少成功的例子。但同时又有人回去后就没有了声响,甚至不得不又重新背井离乡。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这次回到北京几日后,先与过去的同学朋友打一通电话,招呼一声。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建立联系。上一章中所贴的地址电话仅其中一部分,其他一些因仅与我自己专业有关,就没有贴出。总的说来,如我在前面所提过的一样。在国内同时存在着多种的经济形式。其中占主导的还是全民国营的单位。那么在这些单位里是什么情况呢?我在此举例说明,我有位大学研究生时的同学比我早一年在国内拿到博士学位。现在一家科研所工作。记得有一次回国时去学校看他。见他除了身上的衣服换了,肚子里的学问大了之外,住的宿舍里还是十几年前上大学时的那些东西。兜里的钱也不见得比当年多多少。我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请他撮一顿。这次见面,已经工作成家了的他也不比上次好多少,每月工资398RMB。他是国家“九五”计划项目的主持人,据他说也是由于所里“老家伙们”争不匀情况下,让他捞了个便宜。加上项目主持费及其他补助奖金之类的,每月现金收入大约在900RMB左右。如果有朋友准备回国后进科研所,那就很可能会面对类似的情况。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在这些国家单位里的隐形收入。在北京,一室一厅的房子,带直拨电话和三气(煤气、暖气、热水器的约定俗成的叫法),租金要2000RMB。我同学的二室一厅的房子,在北京就就相当于每月近3000RMB的价值。顺便提一句,北京的租房价根据地段、设置、中间人等差别会很大。比如说有人手中有一套空房,但因是单位所分,所以不能公开出租,通过个人关系私下租出一般就便宜许多。这样一来,加上国营单位的医疗劳保等,我同学的实际月收入应定在4000RMB以上。但保持这个水平的大锅饭的代价就是承受国家单位、科研所的内耗、低效等等弊病。在此我并非一概而论在国家单位、科研所里就做不出事情。但其中人才、时间的大量浪费却也是不争之事实。当你只有900块钱收入时,你怎能不每天为油盐酱醋烦心,发挥接受了多年教育后的所长从何谈起?在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没法解决的情况下,做点事情又从何谈起?有趣的是,我听着老同学把国家单位、科研所中的问题说得清清楚楚之后,难以相信他竟然还能甘于在其中陷着苦熬。我问他想不想跳出那个单位,他说当然想。那为什么不跳?他说他爱人在外地,仍要靠他的单位将她的户口调入北京。更何况如果在北京没有单位,马上就没有房子住。听了他的理由,我无言以对。能说他错吗?能说他看不清利弊吗?能说他没有闯劲吗?可谁又能保证,中国真能发展到无所谓那个叫户口的东西?谁又能保证,在中国靠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给自己头上挣上一片瓦?谁又能说那种浪费自己生命的选择是心甘情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