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雅思网_雅思预测_雅思机经_雅思考试_雅思资料下载_雅思名师_雅思考试时间

乱侃海归海待

记得前两年朱总理来欧洲访问的时候,说了一句让海归们至今心痒痒的话,欢迎你们学成回国,你们在国外能挣多少,我们给多少。总理说这话的时间到第一批大规模的海待出炉的时间,不到两年,大概一个摩尔定律的周期,海归的身价就和过气的电脑配件一样,掉得不成样子了。据说现在在北京,海归已经肯签一份月薪2500的工作合同了,这个数字,大约也就是一个手艺不太粗糙的木工的价钱了。

当然也有不肯姑息的,看见自己老板同意开出的薪水只是要价的零头,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守着身价待业,于是好事者就发明了一个新词,海待。

我自己尚在海未归阶段,看到前辈们受冷遇,心里也不舒服,不过仔细一想,听说这些年出国的留学生已经快60万,如果按照从前的行情,心不太黑,每个人年薪10万,那就是600个亿,这是个什么概念,上海GDP的10分之1,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的GDP总额啊,全得拿来发工资了。

其实海归们是有理由委屈的,因为先辈们的历史太辉煌了。哥哥辈的,张朝阳,吴鹰,都是款中之款,还有一大堆不如他们的,但绝对都住高档社区,开好几缸的名车的,开口不用说散装英语也能看出来留过洋的上流社会人士。叔叔辈的,北大校长陈章良,爷爷辈的,钱学森和两弹一星的元勋们,李四光和他的女婿邹承鲁。当然,还有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再往解放前数,就更让人激动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除了保定和黄浦的毕业生,基本上就是海归了,比如八面玲珑的留法的廖耀湘,西点毕业的,抗日战争中唯一没打过败仗的孙立人,中国军事理论界的教父蒋百里等。就蒋介石本人,也是留日时拿过日本天皇赐的匕首的。

旧社会中国,要想留洋,如果家境不好,就必须是精英里的精英,如清华的留美预备班的那些日后成为中国学术界泰斗的精英,否则,必须是大官宦家庭出身,且有超出中人之资的。比如方鸿渐的出身,也算是县城里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但还得靠自己当银行家的老丈人资助才留了洋,根据《围城》里的交待,方的岳父为他准备了一万多英镑的留洋基金,也就是四万多大洋,那时候一个小伙计的月薪大概是两个大洋左右,方鸿渐留次洋,大概要花掉一个普通蓝领工人4000年的收入。所以除了官费资助,一般的大户也是没有能力培养一个海归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留洋,不能说能给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带来飞跃式的提高,而只能是一种精英自我改良的捷径。

随着海归队伍的扩大,海归的素质也开始变得有争议起来。一般来说,海归最大的优势,能够量化的,应该是语言了,其他的诸如眼界开阔,西洋文化熏陶等,这些素质在卖钱的时候,不太好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