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20多岁的“海归”在回国4个月内连续20次面试,将月薪要求降到2000元,依然找不到心水工作。据了解,随着归国留学人员数量不断增多,一度在国内人才市场动辄享受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年薪优厚待遇的“海归”逐渐失去光环,有部分甚至难以找到合适工作而不得不待业,被人们称之为“海待”。
同是“海归”,为什么有人成了打工皇帝,有人就沦为“海待”?是不是“海归”已经过剩,“海待”还有没有翻身之日?究竟大学校园里的天之骄子是选择国内升学比较保险还是耗巨资留学去好呢?这些问题都成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眼下的一大烦恼。
缺国外工作经验国内求职难
张小姐的哥哥是医科生,留学后顺利地在美国扎根了,所以张小姐一心苦读英语,最后如愿到美国攻读了一个教育硕士学位。同时,她还选读了软件专业。毕业后,张小姐一度留美了,几年后,张小姐自觉工作不顺心,想回国工作,但终因没有在国外大型企业的工作经验而被婉拒了。
出国投资大回国资薪期望高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出生的黄先生说,出国时他特意挑选了不太热门的信息管理专业。去年年底,黄先生回到广州,原希望靠“海归”的背景找一份好工作。但是简历寄了几十份,最后只找到了一份月薪4000元的工作。这让黄先生很为难:当初家人花了几十万元让自己出国,如今拿这点工资怎么对得起家人呢?况且,当初没出国的同学现在都已经有车有楼了,自己现在才从4000元开始,面子上未免太过不去了。
据世界HR实验室对1500个“海归”样本的统计结果,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不得不暂时待业而成为“海待”;60%的受访者愿将月薪标准下降1000元人民币,受访者中已有3个月未找到工作的占30%,另有15%在5个月内都没有找到工作。
“海归”为何不敌“中华鳖精”?
有留学背景的人越来越多:“海归”为什么沦落成“海待”呢?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一林坦言,这主要因为“海归”的成分发生变化。留学已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教育转变成现在的大众教育,从留学生的总体素质来说,相对地降低了。特别是部分留学生中有的人在国内读不到好的大学,就出国念一年商科拿个“硕士”学位。这部分留学生中相对的平庸者在就业时碰到了困惑。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从1978年到2004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81.5万,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9.8万,目前仍然在外的留学人员有61.7万人,其中,42.7万人正在国外进行学习、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等。另外,近年来留学回国的人数逐年增多,2003年有2.1万人归国,2004年更是达到了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