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的问题是名气不比北大清华上交复旦。如毕业于普林斯顿、前年刚进的郑旭副教授,就被上海交大挖走了。地方财经院校自身造血能力欠缺,毕竟北大清华上交复旦等既整体财力雄厚、经管方面更有国内第一流赚钱的MBA/EMBA做长线保障。上财现在的高工资是靠国家财政部特批一笔4000万和上海配套4000 万撑着,将来不好说。
目前国内对海外回来的人才要求很高,决不是混日子的地方。如上财要求:3年后可评tenure,6年评不上tenure走人。tenure标准:
1篇top field以上journal (大概15-20种journal)
2篇field journal
4篇国内核心以上journal
要求不低。可以比同美国50名左右的经济系了,高于香港不少大学相关科系。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8招聘2位副教授或教授,工资从年薪25万人民币开始+必要的科研经费。侧重点为:应用计量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理论、博弈论、产业组织、保险学、国际宏观经济学与金融学、国际贸易、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公共财政。
除去待遇之外,还应该认识到竞争的激烈和难度,像复旦、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经院、管院都是120多教师的大院,每年内部只晋升2-3个教授,3-4个副教授。以前国内名校里的教授可能水的很多,但现在30多新上教授的确实相当强。
北大光华2002年就开始大规模招海龟了,那么多海龟回去,有几个现在评上副教授了?周黎安算做的很好了,2002年的斯坦福博士,也是在发了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后2005年才上副教授,最近又有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但要上教授也还得再等等。张庆华,2004布朗的博士,发了Journal of Econometrics才于2007刚刚上了副教授。但那里2002就博士毕业到现在还是助理教授的大有人在。北大CCER也是。
清华经管也是好几个工作4年以上的助理教授。当然很多是因为成果出的确实少了一些。但反正现在对海外博士职称上是没有什么特别优惠的。
在复旦管院,一个海外博士,二年内有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Urban Studies, Housing Studies这样的杂志文章,全都独立作者,另主持国家自科和国家社科各一个,也连副教授都不是。复旦管院全院二十个多讲师,很多4年以上的,有的都9 年了,但每年全院才3个副教授名额,不再进一个人光消化存量都要7年多。
现在国内工作也很不容易,光顶个海外博士回去,没一些干货,很难出头。别看现在很多学校给钱不错,回去对成果的要求一点不含糊。基本3-4年能升上副教授的,算很好的。7-8年能上教授都算很优秀的了。但凡去高薪招聘海龟的学校,包括上海财大、厦大、中央财大,都要有这个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