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香港大学来到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格致中学等7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进行招生宣传。早在11月份,先后有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高校来本市中学进行招生宣传。
对于上海学生,究竟读内地名校还是去境外读大学?哪些学生适合出境读大学?学生选择出境读书时,家庭要做哪些准备?特别是海归就业出现尴尬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要不要选择留学
事例:
近日,今年刚从丹麦留学回来的仇坤正忙着参加全国和上海公务员考试,他说现在到上海找工作很辛苦。目前,24岁的他正手持丹麦学校的硕士文凭徘徊在上海的各个人才市场。看到留学市场上日益增加的年轻身影,他不禁感叹:“留学之前应该仔细想想你要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只是去国外读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对于回国就业并不会增加多少砝码,这几十万元钱花得是否值得就需要考虑。”
分析:
近几年,随着抢手的“海归”变成一大批辗转于各个人才市场的“海待”,出国留学是否一定能接受更好更优秀的教育,镀金后是否就能一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仇坤提醒准备选择留学的学生,许多人想出去两年镀个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里有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是否必要,是否合算的问题。留学并不是通往幸福的惟一通道,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如果你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你就永远到达不到彼岸。对于已经决定出国留学的学生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打算,做好职业规划,不是只要出去学了几年回来就行。
国外的数理化基础教育一般比不上国内,但在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高出不少。所以如果有意向在国外就业,或是回国后从事高精尖行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早一些出去是可行的;而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得国外大学的证书,那不妨在高考后或者读大学后再行留学。
哪些人适合境外读书
事例:
卞伟在国内读中学时就爱睡懒觉,但在国内每天早起7:00就必须起床上学,所以觉得一直痛苦。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去加拿大留学。到加拿大后,他爱睡懒觉的习性仍不能改变,以至于上课经常迟到。没办法,父母只能每天早上给他打越洋电话催起床。
玲玲今年刚选择去澳大利亚读大学,她父亲说,刚出国时,她两天就打电话来向父母哭诉,抱怨国外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其实只是一些小事情。寄宿在别人家庭里的,发觉那个家庭不像电视里描绘得那般好。饭菜中素菜太多,太生,房间小,也没有想象中的饲养宠物。就是这么几件和学习不相关的事情,孩子在半夜三更打电话给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