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预测,到2020年,国际留学生规模将从2003年的270万人上升到580万人,国际学生流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显著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形式。”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九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江波博士的这番话引出了国际学生流动的话题。
来自不同源头、流向不同方向的学生们,就像是一股股涓涓细水,相聚之后汇入到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由各个国家、各种利益群体无国界流动的大潮当中。
学生:你来我往熙熙攘攘
在地处中国西北部边境城市的伊犁市师范学院里,有8个来自地球背面的国家——美国的学生,问及他们选择到这里学习的理由,他们回答:“中国要实行西部大开发,我们到这里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发展寻找机会。”
去年暑期,一个由英国政府立项出资、由曼彻斯特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操办的项目如期举行,连续两期、每期100名来自英国各个大学的学生来到北京,学生们对包括学习汉语、书法、武术等内容的交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据悉,这个项目将长期持续办下去。
北京大学自2003年起启动了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其中学生对“暑期学校”的参与一年比一年踊跃;而院系层面的一些国际合作,例如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合作、国际事务双硕士项目等也为学生搭建了到国外学习的桥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目前在北大已经有30多个学生自发组织的涉外交流社团,“北大-哈佛交流营”是其中组织比较成功的一个。去年,国家留学基金委给了北大300个公派留学名额,为所有高校中比例最高,实际派出了282人。
天津南开大学的“百名人才项目”采用师生互换方式,每年送100名优秀学生送出国学习。
……
学生的无国界流动,在当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地球上,实在是一种越来越热也越来越平常的现象。从欧洲到亚洲,从北美洲到大洋洲,还有非洲和拉丁美洲,学生交流的门槛在逐年降低,而在不同的交流项目中和以不同的交流方式流动的学生数量则逐年增加。以美国为例,目前有35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到美国留学,同时每年有20多万美国学生在美国之外的地方学习。说明学生无国界流动增长的另一个数字是,目前在欧洲,已经有大约1650所大学以英语为第二教学语言。
中国学生在这个无国界流动中增长的速度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流动的方向由最初的单向朝外和单一公派渠道为主,演变为如今的有来有往、多渠道、多元化流动的局面,成为国际学生流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有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为证:
教育部公布:2007年度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4.4万人,其中自费留学12.9万人。与1978年的860人相比,30年来,中国留学生的人数翻了167.44倍。从1978年到2007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1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