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裔子女的“心病”
“你们谁弹过钢琴?”
华裔大学生的手全部举了起来。
“有谁坚持下来了?”
一半的手放了下来。
“有谁是自己真正喜欢弹的?”
又有一半的手落了下来。
“那你们还要学干它什么?”
“还不是为了让父母高兴。
当问到他们学习中文的态度时,场景也是同样的状况。这类的问答和调查,是美国宾尼佛尼亚大学任教近六年的张剑萍老师对身边华裔学生正在进行的,由于她本人在美国学习期间对比较文化非常感兴趣,加之本人又在从事着教育事业,她始终关心着学生的成长历程,然而,最让她感到不解的是,在这样美国顶尖大学里的华裔学生,从各个方面来说,应该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比起同代的美国学生,为什么他们中间许多人都不快活?
“没有啦,我不是抱怨,当时我爸妈都是为了我好!”
“我爸妈为了我能上个好大学,一直都逼我做这,逼我做那,我现在做到的,挺让他们自豪的。”“我看到父母生活这么艰辛,但是,为了我,付出很多,我一定要报答他们。”
这些华裔大学生对待父母的感情,与美国大学生的态度不一样,美国学生认为:“我离开了家,未来的路就是我自己要走的了,父母是父母,我将是我自己。”而华裔子女感激的言语中,充满了矛盾和困惑。一方面,他们不喜欢父母对他们的管教,另一方面感谢父母为他们的付出,因为不要让或者怕父母失望,所以,他们要继续如何如何来做。”听着张剑萍老师这样说,我为孩子们感到疲惫,她说:“你能想到这些孩子的心病吗?他们的内疚和负罪感极其沉重。”什么?怎么会是这样?
不信,来看看周围,哪位华裔父母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要上名校?哪个华裔的子女不是在父母规划的格式中长大?父母教导孩子必须这样或者那样,原因是别人都这样,或者那样,而这些别人,多是指生活在一起的华裔圈子。然而,无论华裔子女做得怎么优秀?有些父母还是永远不满足,永远觉得他还要更上一层楼。这样带了的后果,就是孩子内心永远的不踏实。
华裔父母一起也会交流,他们不解的是:“过去我们没有条件学这,学那,现在给孩子创造了这么多条件,为何孩子不懂珍惜?”可是父母本人没有想到,他们许多自己都没有名校毕业,为何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上名校呢?既然现在有条件了,他们自己也可以去学习钢琴,为何偏偏自己可以用“手已僵硬”,作为借口?
另外,美国父母对孩子的选择和成长,基本是以“随其自然”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发现和抉择,即使父亲本人是大学校长,如果孩子自己不要上大学,尽管父母也许会非常失望,多半的美国父母都会尊重孩子的意见,更不要说是否一定要进所谓名牌大学,即使有一天孩子进了名牌大学,发现不适应或者不喜欢,孩子要转学到其他学府去,也不是问题。